历史百科网

棉红铃虫


[拼音]:mianhonglingchong

[外文]: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idae)。又名红铃麦蛾。俗称花虫、红虫。棉花蕾、铃期害虫。

成虫为棕黑 小蛾,体长 6.5毫米,灰白 。翅展12毫米,前翅尖叶形,有 4条略宽的暗褐 横带,后翅菜刀形。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 ,孵化前粉红 。幼虫体长11~13毫米。初孵时黄白 ,老熟时呈润红 。蛹长椭圆形,长6~8毫米,黄褐 至棕褐 。蛹外有灰白 茧。 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的黄河两岸与河西走廊外,其他各棉区均有分布。世界上的分布范围也很广泛,主要植棉国家除苏联外均有发生,是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

红铃虫的寄主植物有8科77种,主要寄主植物除棉花外,还有秋葵、红麻、苘麻、洋绿豆和木槿等,而以锦葵科植物为主。以幼虫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棉子,造成棉花不能正常开放、蕾铃脱落、僵瓣黄花增多,因而影响皮棉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棉子出油率。虫害能随同棉子调运而传播蔓延。

在 ,红铃虫每年发生2~6代,自北向南递增。由于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期延续时间长,常世代重叠。每代历期30天左右。成虫寿命10~14天。白天隐藏在土块、枯叶等暗处,夜间进行繁殖。卵散产或数粒一起,多产在棉花嫩叶、嫩茎、蕾、铃、顶心和边心等处,尤以产在青铃的萼片内为多。成虫趋光 较强,也喜趋集杨树枝把。幼虫共4龄,在蕾铃表面的初孵幼虫,在1小时内即可钻入为害,钻入后不再外出转移。一般一个铃内可存活3~4头幼虫,铃壳内壁因幼虫钻蛀而留下黄褐 或水青 的虫道,为检查为害程度的特征。为害蕾、花的幼虫,老熟后即在其内化蛹或入土化蛹。棉花生长后期为害硬青铃的幼虫,大部分随收花带进棉仓,以滞育幼虫在子棉、棉子中越冬。繁殖有效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60%以上。越冬代成虫发蛾期与现蕾期吻合有利于繁殖。

在 北方棉区可利用冬季自然低温杀死越冬幼虫。其他防治措施包括选育和种植抗虫品种或短季节棉花品种,适时打顶减少无效果枝,提早冬耕,适时施用久效磷、敌敌畏、杀灭菊酯等。子棉和棉子调运时要进行检疫处理。(见彩图)。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棉红铃虫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674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