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油菜


[拼音]:youcai

[外文]:rape

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苔属(Brassica)中用以采子榨油的植物总称。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 (见彩图)。油脂供食用或工业用,茎叶和油粕可作肥料或饲料,是世界重要油料作物之一。

分类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已有芥菜型和白菜型春播油菜的记载。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把 油菜分为油辣菜(即芥菜型油菜)和油青菜(即白菜型油菜)两大类。日本学者盛永(1934)根据芸苔属植物的染 体数及其同源 ,把与油菜有密切亲缘关系的种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种,包括 3个种,即芸苔(北方小油菜,B.campestris,染 体组AA,2n=20)、甘蓝(B.oleracea,CC,2n=18)和黑芥(B.nigra,BB,2n=16);另一类是复合种也包括 3个种,即甘蓝型的欧洲油菜(B.napus,AACC,2n=38) 、芥菜型的大叶芥油菜(B.juncea,AABB,2n=36)和埃塞俄比亚芥(B.carinata,BBCC,2n=34)。上述3个复合种是由3个基本种分别在相邻地区通过自然培育后异源多倍化进化而来的。

1956年, 学者根据植物学形态特征、进化的亲缘关系和农艺 状等,把 栽培的油菜划分为 3大类型,每个类型包括几个不同的种或变种群体:

(1)白菜型油菜,包括北方小油菜(B.campestris)和南方油白菜(B.chinensis var.oleifera);

(2)芥菜型油菜,包括大叶芥油菜(B.juncea)和细叶芥油菜(B.juncea var.gracilis);

(3)甘蓝型油菜,包括欧洲油菜(B.napus)和日本油菜(B.napus var napella)。

起源和分布

一般认为白菜型油菜起源于亚洲和欧洲,甘蓝型油菜起源于欧洲,芥菜型油菜起源于亚洲和非洲。油菜的栽培历史悠久, 和印度是世界上栽培油菜最古老的国家。 在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原始社会文化遗迹中就发现有距今6000~7000年的炭化菜子或白菜子。 新疆维 自治区伊犁自治州昭苏地区以及西北各地均有黑芥分布,表明 是芥菜型油菜原产地之一。《太平御览》辑引东汉服虔《通俗文》中有“芸薹谓之胡菜”(即今白菜型油菜)之说。宋代苏颂等编著的《图经本草》(1061)中开始采用“油菜”的名称,并对其详加描述。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的考证, 也是白菜型油菜的起源地之一。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可能是最早的油菜栽培地区。

日本古代的白菜型油菜约在2000年以前直接从 或 半岛传入。芥菜型油菜原产亚洲, 是它的类型分化中心。印度东北部的芥菜型油菜由 引入。在欧洲,白菜型油菜通称芜菁油菜,甘蓝型油菜通称瑞典油菜,是栽培最久的两个种,其栽培开始于13世纪。 广泛栽培的甘蓝型油菜于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分别由日本和欧洲引入。美洲、大洋洲以及其他地区栽培的油菜,都是由这些起源中心传播而来。

世界上广泛栽培的油菜以甘蓝型为主。1985年全球油菜的栽培面积为1496.8万公顷,菜子总产量为1888.7万吨,主要生产国为 、加拿大、印度、法国、波兰等。 栽培面积为49.5万公顷,菜子总产量为558.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9.6%。欧洲各国栽培的甘蓝型油菜以偏北部各国分布较为集中。加拿大的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约各占30%和70%,西部草原地区是两类油菜的集中产区。印度以芥菜型油菜为主,白菜型油菜次之,且有相当大面积的混种油菜,主产区为北部恒河流域。

油菜以秦岭为界划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大产区。冬油菜区按其特点又可划分为华北关中、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华南沿海 6个亚区。芥菜型油菜广泛分布于云贵高原。长江流域各省现已成为世界上甘蓝型油菜三大集中产区之一,占全国油菜总面积的70%以上。华南沿海区栽培面积较小,仍以春 较强的白菜型油菜为主。春油菜区大致可划分为青藏高原、蒙新内陆和东北平原3个亚区(图1)。青藏高原以白菜型小油菜为主,蒙新内陆以芥菜型油菜为主,部分地区有一定面积的芥菜型和甘蓝型春油菜。 曲 拔4270米,是 油菜分布海拔很高的地区。东北平原是新发展的春油菜生产区,以白菜型小油菜为主,部分地区有甘蓝型春油菜分布。

形态特征

(1)白菜型油菜。株型较矮小,分枝部位较低。上部薹茎叶无柄,叶基部全抱茎。花淡黄至深黄 ,花瓣较大,开花时花瓣两侧互相重叠。自交不亲和 强,异交结实率高达80~90%。种子千粒重2.5~4.5克,无辛辣味。含油率30~40%;原产 青藏高原的小油菜可达50%以上。白菜型油菜中的北方小油菜和南方油白菜,在形态上略有差别。北方小油菜分枝较少,直立或半直立。基生叶有明显叶柄,具琴状缺刻;南方油白菜株型较高大,半直立或匍匐生长。基生叶无明显叶柄,一般不具琴状缺刻。

(2)芥菜型油菜。株型高大松散,分枝部位高,主根较发达,耐旱 强。幼苗基生叶窄小,有长叶柄。叶面粗糙密被刺毛,叶缘有缺刻或锯齿,薹茎叶具短叶柄不抱茎。花淡黄或乳白 ,花瓣窄小,开花时4瓣分离。自交亲和 强,自交结实率70~80%以上,角果细而短,种子小,有辛辣味,千粒重1.5~2.5克,含油率30~50%。

(3)甘蓝型油菜。株型中等或高大,枝叶繁茂。下部叶片有明显缺刻,与甘蓝相似,呈深绿 ,叶面平滑多被蜡粉与刺毛,薹茎叶呈披针形,无缺刻,基部半抱茎。花瓣较大,开花时重叠(图 2),自交亲和 强,自交结实率70~80%以上,种子较大,无辛辣味,千粒重2.5~4.5克,含油率35~45%。

的冬油菜,通常在秋季播种,次年初夏成熟。一般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生育期较长,约170~240天,芥菜型约160~210天,白菜型约150~200天。油菜一生中不同生育阶段的特点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

发芽出苗期

种子发芽的起点温度为3℃,15~20℃时3~5天出苗。适宜土壤水分为很大持水量的60%左右,种子吸水达种子干重的60%时才能发芽。出苗时以自养生长为主。

不同的油菜品种对温度和光周期的感应不同。冬油菜一般在播种后需经过一个低温阶段,至次年才能现蕾、开花、结实。原产高纬度地区的冬 品种对低温要求较严格,需在0~5℃的低温下经20~40天才能通过春化,否则不能现蕾开花。半冬 品种对低温要求不严格,在3~15℃时经过20~30天即可。春 品种如泸州5号,只须在20℃左右,经15~20天后即可通过春化。不同油菜品种对光周期的感应也不同。欧洲和加拿大春油菜品种对长日照较敏感, 和日本冬油菜品种对长日照不大敏感。

苗期

冬油菜苗期较长,约占全生育期的一半以上,通常以花芽开始分化为界,将苗期分为苗前期和苗后期。苗前期以营养生长为主,根系扩展,主茎节和叶片不断分化,但节间并不伸长。花芽分化后主茎节数和叶片分化随之停止。苗前期伸展出的叶片为长柄叶,长柄叶不仅直接影响幼苗根系生长,对后期的花芽分化数、单株角果数、每果种子粒数以及千粒重也有很大影响。苗后期仍以营养生长为主,同时进行花芽分化。甘蓝型冬油菜和北方白菜型冬油菜此时主根迅速膨大,根系继续扩展,但主茎仍不伸长,短柄叶开始伸展。

油菜为 花序,一个花序可以分化出几十甚至一二百个花蕾,先从主花序开始分化,接着分枝花序由上至下进行分化,中部分枝最迟分化。花序分化的顺序与植株 优势和功能叶的位置有关,随着功能叶层上移,中部分枝花序加快分化,而中下部分枝花序分化则相应减慢,在同一个花序上的分化顺序是由下而上进行的。

苗期生长适宜气温为10~20℃,低于3℃时地上部分即停止生长,-5~-8℃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冻害。同时苗期还需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充足的日照。

现蕾抽薹期

是营养生长与 生长并进阶段。此时根系干重继续增加,活力较强。主茎迅速伸长和增粗,叶面积迅速扩大。花芽数量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大部分为无效花芽,只有在苗期分化的为有效花芽,并陆续开始胚珠分化。这时的需水量比苗期要多。气温以10℃以上并平稳上升为宜。如突然出现短期高温,会影响茎组织充实而导致后期倒伏,病害严重。

开花期

是营养生长和 生长均很兴旺的阶段。花序迅速伸长,盛花期株高、叶面积和全株干重达很大值。开花期的适宜温度为14~18℃,12~25℃之间均能正常开花,30℃以上虽然开花,但结实不良;10℃以下开花数量显著减少,5℃以下停止开花;0℃或0℃以下花蕾大量脱落,出现分段结实现象。开花期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左右。

角果成熟期

是 生长阶段。此时角果发育成熟,长度比宽度增长快,种子形成,干物质和油分逐渐累积。受精后半个月左右种胚开始分化时对环境条件的反应最为敏感。遇低温或营养不足时,种胚即停止分化,不能形成种子。种子油分随着角果干重的增加而相应积累。甘蓝型胜利油菜开花9天后种子含油率为5.7%;开花后21~30天,积累速度增快,从18%增至43.2%;开花后30~45天,含油率基本稳定。随着油分的累积,含糖量相对减少,淀粉含量下降,成熟时几乎已无淀粉存在。

栽培特点

长江流域和以南各省的冬油菜以水田移栽为主。其他地区多为旱地种植。移栽的冬油菜,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种,每亩播量0.25~0.5千克。适时间苗、追肥、治虫,有利培育根系发达、有正常叶5~6片、苗高17~20厘米、无病虫害矮壮的幼苗。苗龄30~45天后移栽大田。每亩密度1~3万株。直播的冬油菜于1~2片真叶时间苗,4~5片真叶时定苗,结合中耕进行除草、追肥,培育壮苗。 春油菜区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因苗期很短(一般30~40天),适时早播能提高产量。在2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因株型较小,播种密度可高达每亩30~50万株。

油菜需肥较多,要求施足底肥,苗肥适时适量,现薹抽薹期需要较多氮肥,一般要占总吸收量的1/3~1/2。幼苗3~5片真叶以前是磷元素营养的临界期,磷的利用效率很高,故早施磷肥非常重要。钾肥在全生育期都可吸收利用,能促进生长,增加分枝,增强耐寒、抗病和抗倒的能力,并能促使早熟,提高含油量。氮、磷、钾配合使用的合理比例为1:0.35:0.95。

油菜对硼很敏感。在土壤严重缺硼(土壤水溶 硼含量在0.3ppm以下)时,苗期可导致死苗,薹期可使提早脱叶,抽薹延缓,株型矮化,花蕾干枯或脱落,开花延缓或不能正常开花,角果停止发育或呈畸形,胚珠不能发育成正常种子。硼能使吸收的氮素迅速转化为有机氮形成蛋白质,缺硼则蛋白质的合成受到阻碍,产生氨中毒。硼还能促进花粉萌发和受精。因而油菜需硼较多,在蕾薹期和花期喷施硼肥效果较好,也可在苗期施用,或用硼砂或硼渣作基肥。在长江流域冬油菜区,越冬前的田间管理非常重要,要抓紧中耕、除草、追肥,加强灌溉,培育壮苗越冬,冬壮春发是取得高产的主要技术途径。越冬阶段冻害频繁,冬季干旱严重,适时进行冬灌非常重要。

角果果皮现黄 时进行收获。一般先割倒铺开,短期晾晒后脱粒,或捆扎堆5~7天后摊晒脱粒。种子充分晒干、水分降到7~9%时,可入仓贮藏。菜子经干燥机充分烘干后贮藏。也可采用割晒机,割倒铺晒7~10天后再用联合脱粒机脱粒和干燥机烘干。

病虫害防治

油菜的主要病害有:

(1)病毒病。 已发现芜菁花叶、黄瓜花叶和烟草花叶3种病毒型,其中以芜菁花叶病为害白菜型油菜最重。主要症状是叶片卷缩,叶 深浅不一,花序短缩,角果僵缩弯曲;甘蓝型油菜叶片出现黄 斑点,茎和角果发生褐 或黑 条纹。蚜虫会传染病毒病,故早期治蚜,可减轻损失。

(2)菌核病。土壤或种子带病菌时,早春菌核萌芽, 地面形成子囊盘,成熟时放出大量子囊孢子,产生丝状体,从表皮或伤口侵入,形成菌丝。菌丝通过老黄叶或脱落的花瓣进入油菜茎部,破坏组织,将茎蚀空,形成大量黑 菌核,导致茎易折断倒伏,全株现黄早衰,以至枯死。在气温15~25℃、湿度85%以上和弱光条件下发病严重。防治措施包括选用耐病品种,清除老黄病叶,防止偏施氮肥,蕾薹期到初花期施用药剂等。

(3)霜霉病。叶上发生多角形黄斑,茎部枯黄,花序短小而细弱,褪绿后枯黄。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布满霜状霉层,有时花序顶部肿大呈龙头状,角果种子不能正常发育。可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沟排渍,合理施肥,盛发期喷撒药剂等防治。

(4)黑胫病。发生灰白 椭圆形枯斑,上有黑 小点,病茎易断。在降雨多、气温20~25℃时发病最盛。可采取3年以上轮作,合理灌溉,种子检疫,施用药剂等综合措施防治。

常见的害虫有:

(1)蚜虫。为害油菜的蚜虫有桃蚜、甘蓝蚜和菜缢管蚜等。受害叶片边缘下卷,表面皱缩,颜 变黄,严重时植株萎缩,生长停滞,角果发育不良,形成秕粒。蚜虫还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必须早治,并经常清除农田杂草。

(2)黄条跳甲。成虫取食叶片,为害花蕾和幼果。可采用冬耕冬灌,消灭越冬成虫或幼虫,药剂治虫等综合防治措施。

(3)菜蛾。幼虫咬食叶片,为害严重。冬季清除杂草可消灭越冬虫蛹,适时采用药剂防治。

(4)菜螟。幼虫为害幼苗时,叶丝缠卷心叶或蛀入茎髓,应在虫卵未孵化前施药防治。

(5)菜潜叶蝇。为生长后期的害虫,幼虫蛀食叶肉组织,形成白 虫道,受害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可在产卵期喷撒药剂及毒饵诱杀成虫或培土壅根抑制虫蛹羽化。

育种

油菜育种的传统目标为提高产量、含油量和增强耐寒、抗病 能。20世纪中期以来,为改进菜油和油粕的品质而转入品质育种。在菜油所含的各种脂肪酸中,油酸和亚油酸对人体有益,并与芥酸的含量呈负相关,无芥酸或低芥酸的品种,含油酸和亚油酸成分高。另外,一般油菜品种菜子榨油后的油饼虽含蛋白质40%左右,营养价值与大豆油饼相近,但因还含有硫代葡萄糖苷12~18毫克/克,遇水在芥子酶的催化下,裂解为异硫氰酸盐和唑烷硫酮等有毒物质,如用未经处理的菜饼饲养家禽,可导致甲状腺肿大, 紊乱,以致中毒死亡。从50年代后期开始,加拿大先后育成无芥酸的自交系以及世界上 个低芥酸品种,芥酸从44%左右下降到0.2~0.5%,油酸和亚油酸分别提高到50%以上和20%以上。1973年又育成了 个甘蓝型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品种。此后不少国家相继育成“双低”品种,这是世界油菜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

用途和加工

油菜子含油率约占种子干重的 30~50%。菜油是良好的食用油,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无芥酸或低芥酸油菜品种,亚油酸含量较多,营养价值较高,可用以制造不含胆固醇的人造奶油、 拉油、起酥油和调味油等。芥酸含量50~55%的菜油可作为铸钢工业的润滑油。一般菜油在机械、橡胶、化工、油漆、纺织、制皂和医药工业上有广泛用途。榨油后的油粕,为重要的有机肥料和畜禽、鱼的精饲料。油菜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可溶解土壤中难以溶解的磷素,提高磷的有效 。根、茎、叶以及花和果壳等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生长阶段脱落的叶、花以及收获后的残根和秸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油菜花器多,花期长,具有蜜腺,还是一种良好的蜜源作物。

油菜子经烘炒、碾细和蒸制制成圆饼后,在榨机中榨出澄黄 不透明有菜腥味的毛油,经精炼、过滤澄清后,成为食用菜油。精炼后的无芥酸菜油淡黄 ,透明无腥味,品质优良。经机械压榨后的油饼,尚含油脂10~15%以上。如先用机械粗榨,再用正己烷浸提,油粕中残留的油分可降至1~3%。

参考文章

油菜育苗移栽苗床管理技术经济作物

硼肥对油菜作用经济作物

双低油菜的抗逆 如何?经济作物

为什么要实行油菜高产保优栽培?经济作物

双低油菜高产技术路线包括哪几种类型?经济作物

油菜缺硼的症状有哪些?经济作物

油菜秋发有哪些高产栽培模式?经济作物

油菜缺硼的补救措施有哪些?经济作物

如何判别油菜软腐病?经济作物

防治油菜软腐病有哪些措施?经济作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稷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油菜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稷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6572.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