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桑蚕


[拼音]:sangcan

[外文]:Bombyx mori

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蚕蛾科(Bombycidae)。又称家蚕,或习称蚕。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吐丝昆虫。以桑叶为食料,茧可缫丝,主要用于织绸,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蛹和蚕粪还可综合利用。对桑蚕形态和 习 等的研究,可为桑蚕的饲养和品种改良等提供科学依据。

起源

桑蚕起源于 。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 与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见桑树害虫)十分相似,血清沉淀反应强度也相同,培育能产生正常子代。桑蚕的染 体是28对,野桑蚕则有27对和28对两种类型,一般认为桑蚕与 的28对型野桑蚕同源。人类最初可能是从桑林中采集原始野生蚕茧取丝利用;随着人类生活的定居和对蚕丝用途的进一步了解而试行在室内养蚕。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野生蚕才逐渐驯化成为具有今天这样经济 状的桑蚕种。

生活史

桑蚕是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中,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图1)。在一年内自然发生的世代数称化 ,一年发生1代的称一化 ,发生2代的称二化 ,发生3代以上的称多化 。热带地区还有终年不滞育的多化 品种。发育的温度范围随发育时期而不同,大致在7~40℃之间,能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0~30℃。

幼虫

长圆筒形,由头、 、腹 3部分构成。头部外包灰褐 骨质头壳, 部3个环节各有1对 足;腹部10个环节有4对腹足和1对尾足,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1个尾角; 节和 至第8腹节体侧各有1对气门。刚孵化的幼虫,遍体着生黑褐 刚毛,体躯细小似蚂蚁,称蚁蚕。蚁蚕借摄食桑叶而迅速长大,体 逐渐转成青白。其体壁的表皮要发生多次脱换,这种现象称蜕皮,是蚕体内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与前 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蜕皮前,幼虫停止食桑,吐丝于蚕座上,用腹足和尾足固定蚕体,静止不动,称眠。眠是分龄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龄。体重和体积随龄期增进而显著增大。蜕皮次数的特 称眠 ,受遗传控制,但生活条件的影响也能使眠 发生变化。桑蚕的眠 有三眠、四眠、五眠等;生产上常用的蚕品种是四眠5龄蚕。幼虫生长到5龄第2~3日,可按特征鉴别雌雄:雌蚕在第8和第9腹节腹面各有1对乳白 圆点,称石渡氏腺;雄蚕在第9腹节腹面前缘中央有一乳白 囊状体,称赫氏腺(图2)。5龄生长至 时,体重约比蚁蚕增加 1万倍。此后逐渐减少食桑量以至停食。至前半身呈透明时,称熟蚕,即开始吐丝结茧。结茧过程约需2~3日。幼虫期的长短因蚕品种和饲育条件而异,一般春蚕在24~25℃下约为24~26日,夏秋蚕在26~28℃下约为21~23日。(见彩图)

熟蚕吐丝毕,体躯缩小略呈纺锤形,静止不动,这时称潜蛹(预蛹)。潜蛹是真皮层与旧幼虫表皮分离并形成蛹表皮的时期,约需2日。化蛹蜕皮是蜕皮激素作用的结果。刚蜕皮的蛹呈纺锤形,乳白 ,后转深褐 。蛹体分头、 、腹3部分。雌蛹腹部大而末端钝圆,第8腹节腹面正中线上有1条纵线;雄蛹腹部小而末端尖,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1褐 小点(图3)。一般蛹体重1.5~2.5克。蛹期体内剧烈地进行着幼虫组织器官的破坏,成虫组织器官的发生、形成,以及 细胞的发育、成熟等 过程。化蛹后约14日左右完成成虫发育,这时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贮存在咽侧体内的羽化激素,因光的 而分泌至血液中,约40分钟后蛹便羽化。

成虫(蛾)

羽化后的成虫,吐出碱 肠液,以湿润和松解头端茧层,并用 足拨开茧丝,从茧内钻出。翅初柔软褶叠,随蛾体干燥而展开。全身被覆白 鳞片,头部两侧有1对复眼和1对具触觉和嗅觉的双栉状触角,口器已退化。 部前、中、后 3个 节腹面各有1对 足,中 和后 背面各有1对翅。腹部雌蛾7节,雄蛾8节。雄蛾外 器由幼虫的第 9、10腹节变成,雌蛾的外 器由第8、9、10腹节变成。繁殖时雌蛾伸出产卵器,由诱惑腺释放出 信息激素(桑蚕醇和桑蚕醛)引诱雄蛾,繁殖1.5~2小时即可产受精。一头雌蛾约产卵 400~700粒,其中绝大多数在羽化当日产下,至第3日结束。成虫不摄食,繁殖产卵后约经10日左右自然死亡。

椭圆形略扁平,约长1.1~1.5毫米,宽1.0~1.2毫米,厚0.5~0.6毫米,一端稍钝,另一端稍尖, 有卵孔,为受精孔道。卵粒大小因蚕品种、饲养条件及蛹期温度而异。卵粒重一般为500~600微克。刚产下时呈淡黄 ,表面隆起,后因卵内水分蒸发和营养物质消耗,卵面中央出现凹陷,称卵涡。正常卵的卵涡椭圆形,死卵呈三角形。卵壳表面有凹凸不平呈多角形的卵纹,还有无数针状呼吸气孔。卵的内容物有卵黄膜、浆膜、卵黄和胚胎等。卵黄膜紧贴在卵壳下面,是一层非细胞的透明薄膜;浆膜在其内侧,是一层大而扁平的多角形细胞。卵黄是胚胎发育的营养源。胚胎在卵黄中偏于卵的一方,头向卵孔一端,不断摄取养分而逐渐发育。

蚕卵分滞育 卵(越年卵)和非滞育 卵(不越年卵)两种。非滞育 卵产下后胚胎不断发育,约经10日即形成蚁蚕孵化;滞育 卵胚胎发育至一定程度即进入滞育期,经冬季低温解除滞育,到翌年春暖时才孵化。蚕卵是否滞育取决于蛹期中雌蛹的咽下神经节能否分泌滞育激素;心侧体激素对滞育也有辅助作用。滞育 卵在进入滞育期时浆膜细胞内形成并沉积 素粒,呈黑褐 ;非滞育 卵浆膜细胞内不形成 素,仍为淡黄 。

营养

蚕只在幼虫期取食。 1条蚕的食桑量约为新鲜桑叶21克(干物5.25克),其中85~88%在5龄期食下,消化率约为40%。幼虫阶段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蚕体生长、以及茧丝和蚕卵的生成。桑蚕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蛋白质不但是蚕体各器官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是丝腺细胞合成丝物质和 生成蚕卵的基本原料。碳水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脂类中的甾醇是蜕皮激素的前躯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是调节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一类生物活 物质,多数为酶的辅基。无机盐是细胞成分之一,并对细胞内外液体的渗透压和酸碱度起调节作用。水分约占蚕体重的85%,是蚕体主要组成成分,对体内物质的溶解、运输以及调节并保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等具有重要作用;血液含水率低时渗透压升高,有碍代谢的正常进行;血液含水率过高则渗透压下降,pH降低,也导致蚕体 障碍。水分来自食料,因而食料水分的含量与蚕体水分的含量有密切关系。

上述营养成分在桑叶中含量均极丰富。除此以外,桑叶中还含有:

(1)诱食因素,如柠檬醛、青叶醇、青叶醛以及里那醇等挥发 萜烯类物质;

(2)咬食因素,如β-谷甾醇、异槲皮苷和桑 素等;

(3)吞咽因素,如纤维素、磷酸盐、硅酸盐、肌醇和维生素C等,能 幼虫产生趋食、咬食和吞咽的要求和动作。因此桑叶是很好的天然饲料。人工饲料也是按桑叶的化学组分配制而成(见蚕的人工饲料育)。

丝物质的生成

吐丝和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生成和分泌丝物质的丝腺,是1对半透明多屈曲的管状器官(图4),在胚胎发育后期形成。丝腺在蚁蚕时仅0.01毫克左右,随龄期的增进而长大。但在5龄第3日以前,由于保幼激素的抑制作用,重量不超过体重的5%。5龄第3日起保幼激素停止分泌,食下的大量桑叶主要用于长大丝腺和合成丝物质,到5龄末期丝腺可达1.6克,约占体重的45~50%。与蚁蚕的丝腺重量相比,增加约16万倍,而体重仅增约1万倍。

丝物质包括丝素和丝胶,均为由18种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中部丝腺生成丝胶,后部丝腺生成丝素。丝素分泌到腺腔内向中部丝腺推进时,才为丝胶所分层包围。每条5龄蚕在保幼激素终止分泌后的4~6日内,约生成丝蛋白质0.35~0.6克。

茧丝一般无 透明,但也有结黄茧、红茧或绿茧等的蚕品种。黄、红 素直接来源于桑叶中的胡萝卜素等 素;绿 素则以桑叶中的黄酮系 素如异槲皮苷、槲皮酮、芸香苷等为原料,由消化管生成。茧丝着 与否和着 的程度,决定于消化管透过和合成 素的能力,以及进入血液的 素被中部丝腺吸收的程度。白茧种不着 ,是由于无 素进入血液,或不被中部丝腺吸收。此外,环境对茧 的浓淡也有影响。一般茧丝的 素存在于丝胶中,缫制后随丝胶溶失而成为白 生丝;但绿茧的 素在丝素中也有存在,缫丝后仍带绿 。

和胚胎发育

雄蚕孵化时即有1对 ,5龄开始约形成140~200万条有核 ,到蛹的中、后期还形成大量的无核 ,但后者不能使蚕卵受精。雌蚕孵化时即有1对 ;至化蛹后的1~2日, 内的 管迅速长大,挤破 膜而游离于腹腔,约至第 9日形成卵,并向输卵管下移。化蛾前1~2日,卵细胞核进行 次成熟分裂,到中期停止、待化蛾繁殖后, 进入卵内,才使停留在 次成熟分裂中期的卵核因受 而继续分裂,至卵产下后约40分钟停止。第2次成熟分裂在卵产下后约60分钟开始,经20分钟完成。卵产下后约2小时,雄核与雌核融合,并开始卵裂。约在产下后15小时,形成胚盘。胚盘在卵孔一侧的部分细胞逐渐增厚成胚带。卵产下后约24小时,胚带脱离胚盘而成胚胎,俗称胚子。残留的胚盘称浆膜。初形成的胚胎只有1层细胞,以后形成外胚层和中胚层2个细胞层,内胚层在胚胎发育后期才出现。滞育卵的胚胎在滞育期间外形变化不大,随着自然温度下降,蚕卵逐渐解除滞育。解除滞育的最适温度为5℃左右,但一般在15℃以下即能逐步解除滞育。 生产上把蚕卵胚胎从滞育解除开始到孵化,分为15个阶段(见表)。其中,最长期是生产上的关键时期,过了此期胚胎对低温的抵抗力即减弱,故最长期胚胎是冷藏的临界胚胎,又是加温催青的起点胚胎。反转期是幼虫器官和组织形成最旺盛的时期,不但形态上变化显著,在 上对外界环境条件也很敏感。二化 种在反转期到转青期间受高温、长光照、多湿条件的影响,可促使产滞育卵,否则产非滞育卵。转青期蚁体已基本完成,对低温的抵抗力增强,生产上可通过短期冷藏抑制,以调节收蚁日期。胚胎发育成蚁蚕后,先吐出碱 肠液使卵孔处的卵壳膨软,继而用上颚刻划撕裂成小块吞下,形成孵化孔而爬出。在自然状态下,蚁蚕通常在上午5~9时孵化。

参考书目

浙江农业大学主编:《蚕体解剖 学》,农业出版社,北京,1980。

福田紀文監修:《総合蚕糸学》,日本蚕糸新聞社,東京,1979。

参考文章

桑蚕一代培育种的质量指标有哪些?经济作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雪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桑蚕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雪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6290.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