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植物病毒病

[拼音]:zhiwu bingdubing

[外文]:plant virus disease

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专化 强,某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种或某些植物。但也有少数为害广泛;如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一般植物病毒只有在寄主活体内才具有活 ;仅少数植物病毒可在病株残体中保持活 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有少数植物病毒可在昆虫活体内存活或增殖。

植物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进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外壳的 ,组成新的病毒粒体。植物病毒粒体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细胞间转移速度很慢,而在维管束中则可随植物的营养流动方向而迅速转移,使植物周身发病。病毒除夺取受侵染植物的一部分营养外,主要是可改变寄主植物的正常代谢过程,干扰或破坏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酶的活 ,以及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代谢等。

症状

受害植物常表现如下症状:

(1)变 。由于营养物质被病毒利用,或病毒造成维管束坏死阻碍了营养物质的运输,叶片的叶绿素形成受阻或积聚,从而产生花叶、斑点、环斑、脉带和黄化等。花朵的花青素也可因而改变,使花 变成绿 或杂 等,常见的症状为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叶症如烟草花叶病。

(2)坏死。由于植物对病毒的过敏 反应等可导致细胞或组织死亡,变成枯黄至褐 ,有时出现凹陷。在叶片上常呈现坏死斑、坏死环和脉坏死,在茎、果实和根的表面常出现坏死条等。

(3)畸形。由于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受干扰,体内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生成和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可导致器官变形,如茎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点异常分化形成丛枝或丛簇,叶片的局部细胞变形出现疱斑、卷曲、蕨叶及带化等。

侵染与传播

植物病毒除借带毒的繁殖材料如接穗、鳞茎、块根、块茎等传播外,主要是通过昆虫,以及螨类、土壤中的真菌、线虫等媒介体,称介体传播。此外,花粉与种子可传播瓜类及豆类植物的病毒,嫁接可传播果树病毒等,则称非介体传播。在自然界某种植物病毒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传播,因植物病毒的种类不同而异。传毒昆虫以具刺吸式口器者为主,如蚜虫、叶蝉、飞虱、白粉虱等;仅少数具咀嚼式口器。它们在为害植物的同时将病毒从病株传到健株上。

蚜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有的种类只传播一种病毒,也有的可传播多种病毒;还有某一种病毒由多种蚜虫传播的。蚜虫传毒特 根据其保持传毒时间的长短可分为:

(1)非持久 传毒。获毒时所需的饲毒时间很短,蚜虫获毒后即能传毒,不需要经过潜育期,但不能持久(一般为 4小时以内)。这类病毒一般均能以汁液传播,并引起花叶型症状,如黄瓜花叶病毒等。

(2)半持久 传毒。传毒时需要较长的饲毒时间方能获毒,随着饲毒时间的延长可提高其传毒能力。获毒的蚜虫不需要经过潜育期,但能保持较长时间(10~100小时)的传毒能力。如甜菜黄化病毒等。

(3)持久 传毒。某些 状与半持久 相似,但获毒和传毒的时间更长,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潜育期,其保持传毒的时间在 100小时以上。通常可终身传毒,有的甚至还可经卵传播。如大麦黄矮病毒等。后两类病毒多半引起黄化和卷叶症状,一般不能经由汁液传播。

根据病毒在蚜虫与其他刺吸式口器昆虫所存在的部位及其传播机制,又可分为口针型、循回型及增殖型3类。口针型相当于非持久 传毒;循回型包括半持久 传毒和部分持久 传毒;而增殖型则指在昆虫介体内增殖病毒的持久 传毒类型。

发生与防治

植物病毒病的发生与寄主植物、病毒、传毒介体、外界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当田间有大面积的感病植物存在,毒源、介体多,外界环境有利于病毒的侵染和增殖,又利于传毒介体的繁殖与迁飞时,植物病毒病害就会流行。

除少数植物繁殖材料如接穗、鳞茎等可利用脱毒技术获得没有毒繁殖材料,或通过药液热处理进行灭毒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宜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一方面消灭侵染来源和传播介体;另一方面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增强植物抗病力、培育和推广抗病或耐病品种等(见植物病害防治、农业防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尤宛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植物病毒病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尤宛;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610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