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achuanranxing pinxuebing
[外文]:equine infectious anaemia
简称马传贫(EIA),由反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中的马传染 贫血病病毒引起的马、骡、驴传染病。其特征主要为间歇 发烧、消瘦、进行 衰弱、贫血、出血和浮肿;在无烧期间则症状逐渐减轻或暂时消失。本病于1843年首先在法国发现,直至1904年才由法国兽医师瓦勒和卡雷证实是由病毒引起。 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广泛传播,现几乎遍及全世界,对养马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于1955年证实有此病。仅能感染马属动物(马、骡、驴)。在自然条件下,以马的易感 很高,骡、驴次之。此外也曾有几例人感染此病的报道。发烧期的病马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血液和脏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含有大量病毒,常随同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而散播。慢 病马能长期甚至终身带毒。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刺蝇、蚊、蠓等)的叮咬,也可由被病毒污染的注射针头和诊疗器械等散播,微量病毒就能在易感动物中引起感染。经消化道的传染也有发生。根据临诊表现,常分为急 、亚急 、慢 和隐 4种病型,除有主要症状如发烧、贫血、黄疸、出血、心机能紊乱外,血液学的变化也很突出,如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量降低、白细胞数常减少和静脉血中出现吞铁细胞等。尸体剖检时,急 型主要表现败血 变化,而亚急 和慢 型则主要表现贫血 和增生 变化。
马传染 贫血病毒于1961年率先由日本的小林和夫在马白细胞和骨髓细胞培养物中培养成功。1966年日本兽医微生物学家甲野雄次和小林和夫利用马白细胞培养物作为抗原,成功地进行了阳 率达93.4%的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的持续期为30天左右。后 也研究成功,可持续6~7个月或更长。1970年美国兽医微生物学家L.科金斯和诺克罗斯研制成功的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检出率更高(可达95%以上),特异 更强,操作更简便,又易于推广应用, 已将其列为马传贫特异诊断方法之一。此外,荧光抗体染 技术和中和试验也可作马传贫的辅助诊断试验,必要时还可进行生物学试验(接种健康驹)。需要与本病鉴别诊断的有马梨形虫病、马锥虫病、鼻疽、腺疫、马钩端螺旋体病和马营养 贫血病等。在预防方面,1970年甲野雄次等报道用高代次马白细胞传代毒育成弱毒株(V-26);1973年法国发表 β-丙内酯灭活马传贫 的报告,但均未用于生产实践。 于7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 ,经大规模野外接种试验,均取得较好效果。除加强检疫和免疫预防措施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于安雅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马传染性贫血病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于安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