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ouyi zhenjiu
[外文]:veterinar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包括针术和灸术, 传统兽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针术,是应用各种特制针具,刺入动物机体的一定穴位,通过机械 以治疗疾病的技术;灸术,是利用点燃的艾绒或其他温热物体,对病畜体表穴位或一定部位施以温热 以治疗疾病的技术。由于这两种治疗技术经常结合使用,通常合称“针灸”。除各种针灸疗法外,古代的 疗法、拔火罐疗法、烧烙疗法,以及现代利用电、磁、声、光对穴位的 疗法等,一般也归列于“针灸”范畴。 传统兽医学理论认为,针灸对穴位的 能激发经络功能,调节阴阳,活血理气,升清降浊,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起源和发展针灸起源于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原始的针灸工具──砭石(石针)。根据对 古代大量甲骨文和金文的分析研究,可说明在商、周时期已普遍使用针灸疗法。据《周礼》记载,周代“疗兽疡”的方法即为针药兼施。西汉时刘向撰(或为东 撰)《列仙传·师皇篇》中有“针其唇下及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治“龙”(古人把八尺以上的马称为“龙”)病的文字记载;当时已有铁制的九针、金针和银针出现。至隋代,兽医针灸著作《马经孔 》问世。唐代刊行的兽医学著作《司牧安骥集》中,收载有以春秋时代畜牧兽医专家孙阳(号伯乐)命名的兽医针灸专篇《伯乐针经》,并有“穴名图”、“伯乐画烙图歌诀”、“放血法”及表明马体十二经络雏型的“六阴六阳图”(见图)等。明代的《元亨疗马集》也有针灸专篇;清代《养耕集》等著作则对牛的针灸疗法记述较详。 成立后,在发掘和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在 抗炎、 麻醉、针治 不孕症和实验动物针灸疗法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兽医针灸疗法又有新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兽医针灸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重视,许多国家如日本、 、苏联、印度、斯里兰卡、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英国、奥地利、法国、丹麦、芬兰、南斯拉夫等,都已开始进行兽医针灸的应用研究。
方法主要包括取穴及刺灸、艾灸等。
取穴即确定穴位。穴位又称腧穴,为经络、脏腑气血所输注,治疗上特定的针灸 点。穴位多分布在肌间、关节、骨骼前后和血管所在处。《伯乐针经》中载有马的穴名75个,《元亨疗马集·附水黄牛经合并大全》载有牛的穴名34个。随着实践和研究的开展,新的穴位又有发现。1984年有资料记载的马的穴名达 173个(不包括耳针穴和针麻专用穴),牛的穴名103个,猪的穴名85个,羊的穴名75个,骆驼的穴名77个,犬的穴名76个,兔的穴名51个,猫的穴名32个,鸡的穴名34个,鸭的穴名35个。
刺灸传统的 疗法有多种,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有时也相互配合使用。白针(冷针)是使用宽针、毫针或圆利针在血针穴以外的穴位上进行 。火针是先将针具包裹棉球,蘸取植物油燃烧使针体灼热后再按白针穴位刺入,兼有针和灸两方面的作用。血针是用宽针、三棱针或眉刀扎刺有血管或浅表静脉丛处的穴位,刺之出血。穿黄针是用尾部有小孔的宽针,穿引马尾或蘸有药物的绳,穿通黄肿处,引线排流黄水,是治疗大家畜外科黄肿症(局部皮肤肿胀发炎)的一种方法。电针则是在 的同时加以脉冲电流 ,以增强治疗效果,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 法,也可用于外科上作 麻醉。水针,又称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法,是一种现时常用的针药结合疗法,即在穴位、痛点或肌肉起止点处用长针头注射适当容量的某些液体药剂,一般用药量仅为普通肌注量的1/5~1/3。其他尚有气针、穴位埋植、磁针微波针和激光穴位照射法等。
艾灸通常是用点燃的艾炷或艾卷直接或间接(隔以姜片、蒜片或其他药物)放在体表穴位上施灸,予以温热 的一种疗法。与此类似的温熨法,是以糠、麸皮和醋混合炒热,用麻袋盛装温熨患部,或用其他类似方法加温治疗。此外还有传统的烧烙术,现仍在 北方地区用于治疗大家畜的某些疾病。
在中兽医临床上,常针、药结合以增疗效。此外,由于家畜种属和疾病的不同,在选穴上也有所区别。如 马大椎穴治疗感冒,具有一定降温效果;治猪的感冒则用 其蹄叉穴或血针耳尖、尾尖、尾本、涌泉和滴水等穴,疗效也显著。治牛的前胃弛缓和瘤胃积食症常选取两侧关元俞穴,或以关元俞穴为主,配合百会穴电针治疗等等。兽医针灸的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和阐明。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安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兽医针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安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