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医学教育

[拼音]:yixue jiaoyu

[外文]:medical education

按着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一般多指大学水平的医学院校教育。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我国早在公元 443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

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我国医学教育的历史

我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我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 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我国成立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见表)。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医学课程设置

18世纪后,生物学理论、显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奠定了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以生物学为带头学科的生物医学模式形式并逐渐在医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直接影响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医学教育随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包括:

(1)公共基础课,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和品德教育;

(2)普通基础课,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学习医学打基础;

(3)医学基础课,关于人体正常及异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以及治疗预防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打基础;

(4)医学临床课。其教学安排是以学科为单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一般后医学,先基础后临床,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医前期,设置公共基础课和普通基础课,学生基本上不接触医学。有的国家将这一阶段教学作为医学预科放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我国、日本、苏联、东欧国家则在进入医学院后第1~2年中学习。二为临床前期,开设医学基础课,医学生开始学习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不接触病人。课程按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致病因子→病理形态和功能的病变→药理学理论知识等顺序安排。三为临床期,开设医学临床课并进行教学实习,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年左右的生产实习,以实习医生(护士)的身份参加临床工作。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沿袭多年,至今仍为我国以及多数国家的多数医学院校所采用。它属于学科课程教学。每一学科均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把该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之适合于医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科设置的顺序,则根据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安排。学生获得的知识较为系统、完整,教学形式与中学相似,学生易于适应;教师的业务专长与所担负的课程一致,教材易于编写。经验证明,这些优点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但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科为基础,致使课程门数过多,内容往往重复,学生负担过重;各学科界限分明,基础课与临床课截然分开,不利于医学生早期接触医学、早期接触病人,早日接触社会。

针对上述问题,自50年代开始,国内外有少数医学院校开始试行综合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打破原有学科的框框,打破基础和临床的界限,将有关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或加以合并,或重新综合。这有两种形式:

(1)水平综合型。在医学基础课范围内,按人体的器官系统作横向综合,如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异常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在临床课程范围内把各学科的内容以症状为中心加以横向综合。

(2)垂直综合型。不仅打破学科界限,而且打破基础与临床的界限,按器官系统,或以疾病、或以症状、或以临床工作常见的典型问题为中心加以纵向综合。这种教学形式尚在试验之中,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医学教育的改革正方兴未艾。总的趋势是:

(1)医学教育面临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随着新健康观念的形成,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疗保健人员需要具备适合新医学模式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为此,则需要加强预防医学和群体医学的教育,需要增加人又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等;采取适当措施使医学生早日接触临床,早日接触社会,开阔医学生对疾病、对社会的观察能力,提高了解病人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强做社会保健工作的能力。

(2)加强培养医学生的智能,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为此,提倡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和讲座;压缩课堂时数,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活动;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实行启发式教学;改进实验实习课,加强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声像教材进行学习;有的学校试行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形式。

(3)增强终身教育观念,把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结合起来。在提高本科生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住院医师专业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使毕业后教育成为医学生毕业后都必须接受的一种医学正规教育制度;此外,广泛开展继续教育,使医学工作者不断开发智能,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以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迈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医学教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迈;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5340.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