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作物良种繁育

[拼音]:zuowu liangzhong fanyu

[外文]:seed multiplication of crop

繁殖作物新品种的种子以及防止现用品种种子混杂退化的措施。作物育种工作的继续。

初育成品种的种子数量较少,须进行扩大繁殖才能满足大田用种的需要。为此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分级繁育制度。由育种机构提供原原种。用原原种繁殖原种。在我国,原种一般由县良(原)种场负责繁殖,供应乡或村的种子生产单位进一步繁殖生产用种。为加速良种繁殖,常采取各种提高繁殖系数的方法,如小麦单粒点播、水稻单株插植、马铃薯芽栽,以及利用不同自然条件进行异地繁殖等。良种繁殖过程中和供种前都要经过严格检验,以保证质量。

生产上用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常易发生混杂退化,其原因,一是在播种、收获、运输、贮藏等过程中常易混入其他品种的种子造成机械混杂;一是在田间原用品种与其他品种自然杂交而发生性状分离,或品种本身发生变异。为了防止混杂退化和延长品种的使用寿命常用的方法有:

(1)防杂保纯。即防止品种种子在各生产环节上发生的机械混杂。除工作场地和使用工具必须清扫干净外,在田间须严格拔除杂株、劣株,对常异花和异花授粉作物的品种繁殖田须采取隔离措施,防止异花传粉造成的生物学混杂。

(2)提纯复壮。即对生产上表现混杂退化的品种,一般用选择方法并结合良好的栽培措施以保持或恢复原有的优良特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收获前选品种的标准单穗或单株,混合脱粒,将获得的种子种于种子田,生育期间严格拔去杂株、劣株。对水稻、麦类等分蘖性强的作物,种子田常采用单株栽植法或稀条播,以便去杂去劣。进一步的提纯复壮采用改良混合选择法。通过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的三圃制(或二圃制)生产原种。即第 1年从繁殖田中选择具有品种典型特性的优良单株(穗)。第 2年每个单株(穗)种成1行或1个小区(株行圃),经田间评比,选择具典型特性的优良株行或小区,单独收获和脱粒,成为单系。第 3年每个单系种子种成一个较大的小区(株系圃),成熟时选择优良小区混合脱粒,产生原原种。原原种种于原种圃,经去杂、去劣、去病株(穗)后混合收获、脱粒而产生原种。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原种生产田,以及杂交玉米、杂交高粱、杂交水稻等的亲本繁殖田和制种田,四周都须设置隔离区,借以防止外来花粉传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仝安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作物良种繁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仝安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81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