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anpai guanli
[外文]: nagement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灌区的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及经营管理的统称。又称灌区管理。 按其技术任务可分为下述3部分工作。
灌溉管理灌溉管理工作是保证工程安全、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生态平衡、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业产量、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下列内容。
工程管理主要任务是对灌溉系统中的各项工程进行养护和维修,使其保持完好的工作状态。主要有4类工作:
(1)养护。指经常性的检查维修工作,如堤坝整修、闸门油漆防锈以及灌溉机械的日常保养等。
(2)岁修。是一年一度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检修,要事先根据工程的损坏程度编制岁修计划,在非灌溉季节集中力量进行。
(3)大修。是针对某一建筑物遭到较大程度损坏而进行的修理工作,工作量大,技术较复杂,需编制专门的大修计划,安排资金、器材和劳力。
(4)抢修。是指建筑物突然遭到破坏,造成险情,在危及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紧急的抢护措施。
此外,还有对各项工程的定期检查观测和资料整理分析工作,如分析闸坝沉降、位移的原因等,为工程的养护和维修提供科学根据。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和扩大工程效益而进行的工程改建和扩建,也属于工程管理的范围。
用水管理主要任务是实行计划用水,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和合理调配灌溉水量,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它是整个灌溉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灌区计划用水即根据作物需水要求、水源情况、工程条件及农业生产安排等,有计划地引水、蓄水、供水、配水和灌水。实行时须由灌区管理部门编制用水计划。包括年度用水计划和分次用水计划。年度用水计划是对全年内需用水量与可供水量的逐月平衡预算。分次用水计划在每次用水前编制,它是年度用水计划的修正和具体化,主要包括配水方式、配水顺序、配水时间、配水流量和用水量。配水方式有续灌(即各单位或各渠道同时用水)和轮灌(轮流用水)两种。配水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先灌下游、远处,后灌上游、近处;先灌高田,后灌低田;先灌连片的土地,后灌零星分散的土地;先灌急需用水的作物,后灌一般作物等。向各单位(或渠道)的配水水量,我国北方主要根据各单位(或渠道)毛灌溉用水量(包括作物需水量和各种损失水量)比例分配;南方水稻灌区则按灌溉面积比例分配。经过审批的用水计划应严格执行。出现实际情况与计划情况有较大出入时,应对原计划作适当修正后付诸实施。对每次用水、每季度用水或全年用水的实际执行情况应及时进行记载和定期总结。
合理灌水是计划用水的基础。合理灌水包括制定正确的灌溉制度,采用适宜的灌水方法和良好的灌水技术等。因此,要在灌区开展灌溉试验,以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技术。为了实行计划用水,在各级渠道和放水口要修建量水设备,以测量、控制和分配灌溉水量。实行计量征收水费办法可以推动节约用水和合理灌溉。
灌区用水计划要与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相适应。由于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日益增加,须用系统分析法协调各用水部门的水量分配,同时做好农业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和供需平衡。制定合理的用水标准可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较大的效益。
组织管理建立和健全灌区各级管理组织是做好各类管理工作的保证。可根据灌区范围的大小,分级设置专业管理机构。一般大、中型灌区都由 设立管理局或管理处。全灌区可划分为几个片(段),每个片(段)设立管理站,负责该片(段)内的用水管理和建筑物、渠道的养护维修工作。
经营管理灌区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核算,征收水费,并充分利用灌区内的水土资源,开展综合利用,实行多种经营。如发展水产、发电、加工、航运、供水和旅游事业等,为改善管理条件开辟资金来源。
排水管理指排水系统的管理。主要任务是养护和维修各级排水沟道和建筑物,保证排水系统的通畅。要求在暴雨洪水时,及时排除涝水,防止作物受淹;根据不同作物特点,降低和控制灌区地下水位;对有盐碱化威胁的灌区,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防止土壤积盐;对于因用水管理不善而引起的退水和灌溉回归水也要及时排除,或设法再度利用。
排水系统的工程管理主要包括明沟排水系统和暗管排水系统管理两部分:
明沟排水系统的管理管理维护的重点是:
(1)防止地面雨水任意流入排水沟,以免冲蚀沟道边坡,特别是山坡和深挖方地段,应修建截水沟,拦截雨水,使其经边坡陡槽流入沟内;
(2)对已形成冲沟和坍塌的边坡,要及时维修,种植草皮固坡,对土质差,易造成滑坡的沟段,要采取适宜的护岸防滑措施;
(3)经常割除沟中杂草,清除沟内淤积泥沙,保持沟道断面的完整;
(4)禁止在排水沟中任意构筑闸坝堵水,影响排除暴雨洪水;
(5)经常养护排水涵闸等建筑物,定期检查闸门启闭设备,防止操作失灵,对局部损坏的圬工或混凝土建筑物及时修补;
(6)清除容泄区的淤积泥沙,注意控制水位变化。
暗管排水系统的管理在投入正常运行前进行冲洗,将施工过程中落入管内的土壤颗粒和滤料细砂等清洗干净,可免日久固结而堵塞管道。在运行过程中,要经常观测排水管出口处的水量和水质变化情况,以评定该系统是否正常运行,一旦查明管道淤塞,立即采取清淤措施。在较长的暗管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作为通气、维修、沉沙和检查之用,平时应注意保护,防止地面水土流入,并经常清除井中的沉沙淤泥。暗管排水出口是将汇集的排水流量送入明沟的重要部位,要经常清除附近的淤泥和杂草,防止明沟中的水位抬高而影响暗管排水的正常出流。
灌区监测主要是监测灌区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变化。为此,要设置观测井网:
(1)基线井。用来观测研究大面积地下水动态规律、地下径流的性质和流向等。井线成直线布设,贯穿整个灌区,其布置方向与地面坡度或地下水流向基本一致。
(2)普通井。用来观测研究局部地段上灌溉、降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一般是按面积布设。
(3)特殊井。用以观测研究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井线布置多与渠道、河流相垂直。
根据观测的地下水位和水质资料,以及有关灌溉用水量、排水量和降雨量等的记载,应定期进行灌区水量和盐量平衡计算,分析灌区地下水、盐动态,为灌区管理运用提供科学依据。还应协同有关部门共同监督灌区内的农业种植计划,防止任意变更,增大灌溉用水量,抬高地下水位等。此外,在灌区范围内还应设立气象观测站,观测气象变化情况,为编制用水计划和进行灌水预报提供依据。为了协同环境保护部门逐步做好灌区水利环境的监测工作,除上述对水质的一般监测外,还须对工业污染的水源进行监测,严禁用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灌溉农田,并对灌区内部的污染源,以及地面、地下水体的污染及其影响进行评价、监测,以保护灌区环境。
趋势现代灌排系统管理正逐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如对灌区内灌排渠系的水位、流量,灌区内的降雨量、土壤湿度和地下水埋深进行遥测遥控,对灌排渠系上节制闸、进水闸的启闭和灌水工作实行遥控和自动调节等。根据灌区范围内作物种植比例和作物灌溉制度,应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进行配水方案的优化分析,同时利用灌区地下水位和土壤根系层中的盐分变化预测工程效果和生态环境变化也是灌排系统管理的发展趋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梦琪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灌排管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梦琪;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