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芷


药材名称:白芷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祁白芷(河北),禹白芷(湖南),狼山芹、香大活(黑龙江),会白芷(药材名),走马芹、走马芹筒子(东北地区),不路各尔迎克(蒙名)。

基源: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杭白芷和祁白芷的根。当归属全世界约80种;我国约26种、5变种、1变型。

原植物:杭白芷Angelica dahut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 Sav.cv.hangbaizhi Hort.[Angelica dahurica(Fisch.)Benth.et Hook.var,pai-chi Kimura;Angelica dahurica(Fisch.)Benth.et Hoo k,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祁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 Sav.cv.qibaizhi Hort.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图经本草》载:“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今所在有之,吴地尢多,根长尺余,白色,粗细不等,枝干去地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并附有泽州白芷图.所述泽州乃指今山西晋城县,图文均与目前应用的白芷相近。《纲目》沿用了上述的记载和插图。由此可见,古代所用白芷,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与现时北方地区使用的白芷是符合的。《滇南本草》和《植物名实图考》等书中所载的滇白芷和白芷均指独活属植物糙叶独活Heracleum scabridum Franch.而言。

形态:杭白芷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m。根上部近方形或类方形,表皮灰棕色,皮孔大,横向突起,多呈四纵行排列,断面粉性大,径3~5cm,有浓烈气味。茎粗壮,基部径2~6cm,常带紫色,中空,具纵长沟纹。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叶柄基部有管状抱茎、边缘为膜质的叶鞘;茎上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轮廓为卵形至三角形,长15~30crn,宽10~25cm,叶柄基部为囊状膨大的叶鞘,常带紫色,末回裂片长圆形,卵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5~7cm,宽1~2.5cm,急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白色软骨质粗锯齿,沿叶轴下延成翅状。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10~30cm,伞辐和花柄均有短糙毛;伞辐18~40,中央主伞有时伞辐多至70;总苞片无或有1~2,呈卵状膨大的鞘;小总苞片5~10余,线状披针形,膜质;花白色;无萼齿;花瓣倒卵形。双悬果长卵形至卵圆形,黄棕色有时带紫色,长4~7mm,宽4~6mm,无毛,背棱扁,厚而钝,近海绵质,侧棱翅状,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392页.图304)

生境与分布:为栽培品,适宜于气候温和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之地。主产浙江、四川、南方其它各地也有栽培。

祁白芷与杭白芷之不同处在于:根为圆锥形,表皮为灰黄颜色,皮孔散列,断面粉性略差,油性大。植株地上部分与杭白芷区别不显著。主产河北安国。本栽培变种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又称禹白芷,北方其它地方也有栽培。

云南少数地区以糙叶独活Heracleum scabridum Franch。的根作“白芷”使用,为多年生粗大草本,全株有粗糙的白色硬毛或刺毛。叶片两面亦均有刺毛;果实卵形,长7~8mm,宽5~6mm,棱槽内油管1,棍棒形,自果顶向下延伸,不达于果实基部。分布于四川、云南。(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397页.图309)

生药

栽培:宜温和湿润气候,适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活而湿润的砂质壤土栽种,忌水涝。用当年种子繁殖,直播。白芷播种期严格,一般于9月上旬~10月上旬播种。条播按行距20~30cm开浅沟。点播以行株距30/17~20cm开穴、深2~3cm,每亩用种量1~1.5kg。苗高10~13cm时,结合中耕除草分次间苗,条播按株距13~16cm定苗,点播每穴留苗2~3株。通常于早春开始追肥3~4次,以免植株在苗期生长过旺而提前抽台开花。肥料以人畜粪水、饼肥、草木灰及磷肥等。在5月间抽苔开花植株须及时拔除。病害有斑枯病、灰斑病,可喷1:1:100的波尔多液1~2次进行防治。虫害黄翅茴香暝、黄凤蝶、蚜虫、红蜘蛛等为害叶片,均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采集:夏秋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除净残茎、根须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撞去粗皮。杭州地区将处理干净的白芷放入缸内,加石灰拌匀,放置一周后,取出晒干。白芷产于河南长葛、禹县,习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习称祁白芷。”杭白芷产于浙江杭州、余姚、临海等地,习称“杭白芷”;产于四川遂宁、达县、内江、重庆等地,习称“川白芷”。

鉴别

性状:杭白芷根类圆锥形,上部近方形或类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多四纵行排列,形成层环略呈方形,木部约占断面的1/2。白芷根圆锥形,长7~24cm,直径1.5~2.5cm;表面灰黄颜色至黄棕色,有多数纵皱纹及支根痕,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习称“疙瘩丁”,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硬,断面灰白色,粉性,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分泌腔),形成层环圆形。木部约占断面的1/3。气芳香,味辛、微苦。

均以条粗壮、质硬、体重、粉性足、香气浓郁者为住。

显微 ①白芷根的横切面:木栓层由5~10多列细胞组成。皮层中有油管,与韧皮部相接处有裂隙。韧皮部的筛管群常挤压,稀疏地径向排列,油管较多,射线宽2~3列细胞。形成层圆环状。木质部占根的1/3,导管放射状排列。本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306)粉末:黄白色,气香,味微辛。 1)淀粉粒极多,为粉末的主体。单粒圆球形(较大者)、椭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3~20μm,脐点十字状、裂缝状、点状、三叉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较大,由2~8分粒组成,少数可至12分粒。 2)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圆簇状或类圆形,半透明,直径6~18μm。 3)导管有网纹、螺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9~104μm;具缘纹孔横向延长成梯状排列。 4)木栓细胞淡黄棕色。呈类多角形,壁薄,木化。栓内层细胞极皱缩,棕黄颜色。 5)油管多已破碎,黄颜色。分泌细胞中含淡黄棕色分泌物。油管碎片旁的细胞中淀粉粒溶化后留有网格样痕迹。(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9) ②杭白芷显微特征与白芷相似,但形成层略呈方形,射线较多,木质部占根的1/2,导管稀疏散列。(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307) 粉末:黄白色,气香,味微辛。1)淀粉粒极多,为粉末的主体。单粒圆多角形、多角形或类球形.直径3~21(~30μm),脐点裂缝状、点状、人字状、三叉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较多,由2~12分粒组成,有多至20粒以上的。 2)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或圆簇状,半透明,直径约至18μm。 3)导管有网纹、梯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8~75μm。 4)木栓细胞呈多角形或类长方形,壁薄,淡黄棕色,木化。栓内层细胞皱缩,棕色。此外,油管多已破碎,黄颜色,分泌细胞含淡黄棕色分泌物。(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0)

理化:①不同产地白芷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浸提液浓缩至干,用氯仿10ml溶解,点于氧化铝CMC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以水合氧化前胡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为对照。展距17.5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3-1) 2)取样品粉末4g,用乙醚提取8小时,回收乙醚,残渣用乙醇溶解并定溶至5ml,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乙酸乙酯(9:1)或苯-乙酸乙酯-乙酸(9:0:5:1)为展开剂以异欧前胡素为对照。展开后,置可见光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3-2) ②白芷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2g,用乙醚提取,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醚(1:1)为展开剂,以欧前胡素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5-3A) 2)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水煎煮,水提液浓缩成浸膏,用乙醇溶解,取上清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以欧芹属素乙、异欧芹属素乙为对照。展开2次,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3-3B) ③不同商品规格白芷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5g,置沙氏提取器中,加乙醚适量,回流提取5小时,回收乙醚至干,用氯仿10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以欧前胡属素乙、异欧芹属素乙为对照。展距17.5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3-4)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至六、七成透,晾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性质

杭白芷含23种香豆精[1,2,3],计有: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白当归脑(Byak-angelicol)、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欧芹属素乙(Imperatorin)、异欧芹属素乙(Isoimperatorin)、珊瑚菜素(Phelloperin)、白芷素(Angelicotoxin)、花椒毒素(Xanthotoxin)、马美辛(Marmexin)、东莨菪素(Scopoletin)、异当归素(Isobyakangelicol)、新白当归素(Neobyakangelicol)、别异欧芹属素乙(Alloisoimperatorin)、5-甲基-8-羟基补骨脂素(5-Methyl8-hydroxypsoralen)、7-去甲基软木花椒素(7-Demethylsuberosin)、5-(2-羟基-3-甲氧基-3-甲基丁氧基)、补骨脂素[S-(2-Hydroxv-3-methoxy-3-methylbutoxy)psoralen]基叔-O-甲基白当归素(TertOmethylbyakangelicin)、仲-O-乙酰基白当归素(Sec-o-acetylbyakangelicin),和一种类似当归酸的酸,8-羟基-7-异戊-2-烯基香豆精(8-Hydroxy-7-1sopent-2-ene-cou nns)、Knidilin、Cedrelopsin、Senbyakangelicole。此外还有胡萝卜甙、香柑内酯、氧化前胡索、水合氧化前胡素[4]。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77。[2]生药学杂志(日) 1981;35(2):90。[3] 药学杂志(日) 1980;100(12);1258。[4]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85;17(2):104。[5] 药学通报 1980;15(9):2。

药理

①抗炎 白芷煎剂可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部炎症[1]。滇?总谱?香豆素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及甲醛性关节炎亦有抑制作用[2]。白芷外用加小剂量长波长紫外线照射可影响表皮郎格罕氏细胞及体内细胞免疫反应,使皮肤激发反应明显减弱。用于治疗湿疹和异位性皮炎,总显效率为83.3%[3,4]。 ②解热镇痛 白芷煎剂对大白兔背部注射蛋白胨引起的高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白芷煎剂可抑制小鼠ip醋酸和酒石酸锑钾的扭体反应[1,5],热板法证明可显著提高小鼠痛阈[1,5]。 ③解痉平喘 滇白芷总香豆素能对抗乙酰胆碱对家兔离体和原位小肠的兴奋作用,对家兔原位 的正常收缩有松弛作用,并对抗垂体后叶素或麦角碱对家兔原位 的兴奋作用[5]。滇白芷总香豆素对豚鼠组胺恒压喷雾致喘有平喘作用[2]。 ④中枢兴奋 小量白芷素(Angelicotoxin)对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都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呼吸加深甚至流涎呕吐;大量使用可引起强直性间歇性痉挛,继而全身麻痹[6]。 ⑤心血管作用:滇白芷总香豆素ig可使兔心率稍减慢;心电图无异常改变[5]。白芷根所含的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能降低猫动脉压[7]。抑制离体蛙心收缩[8]。另一成分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可扩张冠脉[9]。 ⑥抗菌 据体外初步试验,川白芷水煎剂对大肠肝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10]。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11,12]。 ⑦抗癌 异欧前胡素和白当归素对Hela人体癌细胞有细胞素活性,其ID50均为100μg/ml[13]。 ⑧其它 白芷对银屑病有显著疗效[14]。其有效成分是异欧前胡素,经临床红斑量的测定,证明有效[15]。尚可减少宫内节育器所致的出血[16]。

毒性:不同产地的白芷煎剂给小白鼠ig的LD50在4247g/kg之间[1]。滇白芷总香豆素给小白鼠ig的LD50为2110±22mg/kg[5]。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药杂志 1991;16(9):560。[2] 中草药 1988;19(11):23。[3]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88;13(1):52。[4]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8;21(4):207。[5] 中草药 1988;19(10):22。[6] 中药的药理与应用 1958:116。[7] Хцмико-фавмоцевтический хурцап 1977;11(3)∶41。[8] CA 1971;75∶97020r。[9] 中草药化学讲义北京医学院,1972:167。[10] Chin Med J 1950;68(9,10):307。[11]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12] 中华医学 1952;38(4):315。[13] Planta Med 1977;31(4):351。[14]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0;12(4):201。[15] 中成药研究 1980;(4):35。[16] 实用妇产科杂志 1989;5(1):42。

药性

性味:辛,温。 ①《本经》:“辛,温。” ②《滇南本草》:“温,辛、微甘。” ③《药物图考》:“有小毒,臭香,辛。” ④《湖北中草药志》:“苦、辛,温。”

归经:肺、大肠、胃经。 ①《珍珠囊》:“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④《本草害利》:“入肺、脾、大肠三经。” ⑤《四川常用中草药》:“入脾、胃、大肠三经。” ⑥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归肺、胃经。

功效: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主治:外感头痛,鼻塞,头额痛,眉棱骨痛,牙痛,鼻渊,寒湿腹痛,风湿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肿疮疡,皮肤瘙痒,面部瘢疵,疥癣,烧烫伤,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①《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②《别录》:“疗风邪久渴,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⑤《珍珠囊》:“解利阳明头痛,中风寒热。” ⑥《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⑦《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眃,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⑧《本草求真》:“能治一切头面诸疾。” ⑨《内蒙古中草药》:“散风祛寒,活血止痛,排脓消肿。治感冒,头痛,鼻炎,鼻窦炎,疮痈肿毒,皮肤瘙痒。”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散湿,排脓,生肌止痛。治风寒感冒,前额头痛,鼻窦炎,牙痛,痔漏便血,白带,痈疖肿毒,烧伤。” ⑾《广西民族药简编》:“水煎服治胸口胀痛,感冒头痛,白带,痛经,磨水搽鼻孔周围治盗汗,与未长毛小老鼠和陈旧的石灰共研末敷患处,治外伤出血。” ⑿《湖北中草药志》:“祛风燥湿,排脓,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偏头痛,眉棱骨痛,齿痛,萎缩性鼻窦炎,白带,断指再植,痔瘘,便血,外伤出血,毒蛇咬伤,烧烫伤,痈疖肿毒等症。” ⒀《中药新用》:“治疗胃痛,银屑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腰麻后头痛。” ⒁《新华本草纲要》:“叶煮汁洗,治丹毒,瘾疹,风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 ②《本草经疏》:“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由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③《本草乘雅半偈》:“制雄黄、硫黄。” ④《本草害利》:“有虚火者忌。” ⑤《眼科临床药物》:“痈疽或眼已溃者慎用。” ⑥《实用临证中药指南》:“温病初起,虽有表证,亦当忌。有化燥伤阴之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羌活、细辛,治风寒头痛。 ②配苍耳子、辛夷花,治感冒鼻塞。 ③配辛夷、防风,治鼻渊。 ④配黄芩,治眉棱骨痛。 ⑤配石膏、知母,治牙齿痛。 ⑥配贝母,治乳痈。 ⑦配芍药根,治女人崩带。 ⑧配细辛、石膏,治偏头痛。 ⑨配大黄,治痈疽赤肿。 ⑩配紫草、忍冬藤,治烧伤。 ⑾配当归、川芎,治神经衰弱。 ⑿配王不留行,治头皮屑过多。 ⒀配黄芩、党参,治肺痈吐脓。 ⒁配雄黄、蜈蚣,治毒蛇咬伤。

方选和验方: ①白芷散(《朱氏集验医方》)治头痛及目睛痛:白芷15g,生乌头3.5g。上为末,每服0.8g,茶调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药搐入鼻中,其效更速。 ②都梁丸(《百一选方》)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香白芷(用沸汤泡洗4~5遍)为末,炼蜜和丸弹子大。每服1丸,多用荆芥点茶细嚼下。 ③白芷细辛吹鼻散(《种福堂选良方》)治半边头痛:白芷、细辛、石膏、乳香、浸药(去油)。上各味等份,为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 ④《疡医大全》:“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2.4g,苍耳子3.6g,川芎1.5g,北细辛2.1g,甘草0.9g。白水煎,连服4剂。忌牛肉。” ⑤《本草衍义》:“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30g,单叶红蜀葵根60g,芍药根(白者),白矾各15g(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10丸或15丸,候脓尽,仍别以它药补之。” ⑥白芷玉女煎(广西中医药1990;(3))治阴虚胃热之牙痛:生石膏20~30g,白芷、知母、麦冬、牛膝各10g,连翘、赤芍、两面针各12g,甘草6g。水煎服。 ⑦《安徽中草药》:“治肺痈吐脓:白芷9g,黄芪、党参各9g,五味子4.5g。水煎服。” ⑧《安徽中草药》:“治乳痈初起:白芷、浙贝母各6g,当归9g,制乳香4.5g。水煎服,服时兑白酒少许。” ⑨江西《草药手册》:“治断指再植:白芷6g,轻粉6g,大黄9g,黄柏9g,山柰3g,冰片6g。共研末用小叶冬青煎水洗伤面。然后用“生肌散”包扎10天,断指功能恢复。 ⑩江西《草药手册》:“治下肢溃疡:白芷、白及、枯矾、硫黄、炉甘石各15g,硼砂9g。共研细末,桐油调搽,搽前用干葛煎水洗。”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烧伤:白芷、紫草、忍冬藤各30g,白蜡21g,冰片1.5g,香油(麻油)500g。先将香油加温到130℃,再将白芷、紫草,忍冬藤放入,维持温度到150℃,直至白芷变为焦黄颜色,滤过后加入白蜡,稍冷后再加入冰片即成。将消毒纱布浸入油中,然后覆盖在清创后的创面上,外加包扎。若用暴露疗法,则用消毒棉签外涂,每日2~3次。” ⑿川白石散(浙江中医杂志 1990;(15))治偏头痛:白芷、川芎各0.5g,生石膏1g。共研为末,置于神阙穴(肚脐),再用伤湿止痛膏封闭。 ⒀驱风上清散(《审视瑶函》)治风热所致眉棱骨痛:黄芩6g,白芷4.5g,羌活3g,防风3g,柴胡3g,川芎3.6g,荆芥2.4g,甘草1.5g。共研细末,每服12g,食后服。 ⒁四川中医 1987;(12):“治未抓破之干疥:白芷9g,细辛9g,硫磺15g,花椒15g,水银30g。上药共研细末,装入粗布口袋,滴入菜油适量,以浸湿药粉为宜。用时以湿热盐开水洗净患处,再将药袋在炉火上烧,其热度以皮肤能耐受为佳,迅速将药袋在患处热熨,早晚各1次,治愈为止。” ⒂中医杂志 1983;(12):“治溃疡病:白芷10~30g,白芍10~30g,白及10~30g,白蔻仁6~12g。每天1剂,水煎服。” ⒃解痉止痛膏(辽宁中医杂志 1989;(1))治胆石症:白芷10g,花椒15g,苦楝子50g,葱白、韭菜兜各20g,白醋50ml。先将白芷、花椒研成细末,再将韭菜兜、葱白、苦楝子捣烂如泥,后用白蜡把上述药物和匀调成糊膏状。用时贴敷于中脘穴周围处,外用透明薄膜覆盖,然后用胶布加固,24小时换贴1次,可连贴2~4次。 ⒄新中医 1990;(2):“治足跟底痛:白芷、白术、防风各10g。取棉布1块,将上药包起,放清水内浸泡10分钟,另取砖头1块,在平面上拓出一凹窝,放炉火中烧红,离火源后向砖内的凹窝中倒食醋60g,再把药袋放在醋砖,随即将患足底部踏在药袋上约20分钟即可。每日1次,连用3~5次。” ⒅芷芎散(福建中医药 1985;(5))治胃切除术后头痛:白芷15g,川芎10g,当归10g,羌活5g,甘草2g。上药加水800~1000ml煎汤取汁,1日分多次服完。 ⒆四香散(浙江中医杂志 1988;(61))治痛经:香白芷、制香附、广木香、九香虫各10g。于经前2~3天开始服药。连服4剂。 ⒇祛风通络汤(江苏中医杂志 1986:(11)治血管神经性头痛:白芷、藁本、川芎、白芍、葛根各15g,细辛、蝉衣、牛膝各10g,甘草6g,蜈蚣2条(研冲)、全蝎3g(研冲),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天为1疗程,1般1~5个疗程。

单方应用:①《十便良方》:“治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6g,米饮入蜜少许,连进2服。 ②《经验方》:“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份。为末,米饮服6g。” ③《百一选方》:“治肠风:香白芷为细末,米饮调下。” ④《医方摘要》:“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 ⑤《卫生简易方》:“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 ⑥《丹溪心法》:“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6g。” ⑦《嘉山民间土药单方简易疗法》:“治头皮屑过多:白芷、王不留行各90g。研细末,分作6包,每晚用1包加鸡蛋清调匀,先把头用肥皂水洗净,然后把药掺头皮,把头包好,第2天洗去,依次类推,连续5~6晚。” ⑧《单方草药选编》:“治白癜风:白芷、博落回各等量。取乙醇用力涂控患处。” ⑨《濒湖集简方》:“治刀箭伤疮:香白芷嚼烂涂之。” ⑩广西医学院《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1970:“治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白芷60g,冰片0.6g。共研成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 ⑾《安徽中草药》:“治膝关节积水:白芷500g。用水熬至如稠末汽样,早晚各取3食匙,兑酒少许温服。另用上药汁摊布上贴患处。”

食疗:①川芎白芷炖鱼头(《饮食疗法》)治风寒头痛,鼻渊额痛,牙龈肿痛,风湿痹痛,瘀血疼痛:川芎3~9g,白芷3~9g,鳙鱼(大头鲢鱼)头500g。炖半小时,入盐调味,分2次于早、晚食鱼喝汤。 ②《嘉山民间土药单方简易疗法》:“治神经衰弱:白芷、当归、川芎各9g,牛脑子1付,煎汤,去掉药渣,吃牛脑子喝汤,隔2~3天吃1次,连吃3~5次。”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角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湿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参考文章含有白芷的处方(三十三)中医中药含有白芷的处方(十三)中医中药含有白芷的处方(十)中医中药含有白芷的处方(二)中医中药含有白芷的处方(三十一)中医中药含有白芷的处方(二十七)中医中药含有白芷的处方(十六)中医中药白芷种植如何进行田间管理?经济作物含有白芷的处方(四十七)中医中药含有白芷的处方(四十四)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芷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767.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