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鱼类

[拼音]:yulei

[外文]:fish

终生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的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共有20000余种,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较低级的一群。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鱼粉等作为工业原料、饲料和药品。有些鱼类如金鱼、热带鱼等体态多姿、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钓鱼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此外,某些鱼类如食蚊鱼等还能消灭疟疾、黄热病等的传染媒介,有益人类健康。

分类与演化

鱼类一般分为无颌和有颌两大类,而在鱼类分类学上则还常将头索类的文昌鱼纲(Amphioxi)(见文昌鱼)作为鱼形动物归入鱼类的范畴内进行研究。

无颌类(Agnatha)

脊索呈圆柱状,终身存在,无上下颌。起源于内胚层的鳃呈囊状,故又名囊鳃类(Marsip-obranchii);脑发达,一般具10对脑神经;有成对的视觉器和听觉器。内耳具1或2个半规管。有心脏,血液红色;表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偶鳍发育不全(有的古生骨甲鱼类具胸鳍)。对无颌类的分类,有的将化石的和现生的无颌类全归入圆口纲;有的将其划分为甲胄鱼纲和圆口纲;也有的将它分为头甲鱼纲、七鳃鳗纲、鳍甲鱼纲及盲鳗纲;有的将其划分为单鼻孔的头甲鱼纲和双鼻孔的鳍甲鱼纲;也有的则划分为盲鳗纲、鳍甲鱼纲和头甲鱼纲等3个纲。

盲鳗纲(Myxini)

无外骨骼。具1个半规管。每侧10~15个鳃囊,有1咽皮管,鼻孔只1个,开口于头的前端,并有内?a 220/251943.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强子肟谇幌嗤ā<股窬掣透垢嗔N藁锹肌C┦且蝗汉I⒂纳畹挠憷啵澜缭加?属32种,太平洋、大西洋均有分布,在北大西洋为害渔业甚烈,我国产2属5种。

头甲鱼纲(Cephalaspides)

具2个半规管。许多种类的骨骼具真正的骨细胞。单一的鼻孔开口于两眼之间及顶器的前方。具6~15对鳃囊,鳃孔开口于头的侧面或腹面。成体的脊神经背根和腹根不相连。出现在中志留纪至上泥盆纪。

七鳃鳗纲(Petromyzones)

化石见于晚石炭纪。无外骨骼。具7对鳃囊,鼻孔1个,位于头的背面,不与口相通。脊神经背根和腹根不相连。淡水、海水均有分布,是营半寄生生活的种类。现存七鳃鳗约30余种,我国产 3种,见于东北的淡水江河中。

鳍甲鱼纲(Pteraspides)

具2个半规管。骨骼无真正骨细胞,头部披有骨片。尾或为逆歪形尾。头侧有7个鳃囊,由1个鳃孔开口于外;鼻孔成对,与口腔不通。脊神经背根和腹根相连。分3个目,约40属,无现存种,全为古生鱼类。大多为中小型,大者可逾1米。奥陶纪的鳍甲鱼可能起源于海水,以后向咸淡水与淡水扩散分布,我国云南下泥盆纪的多鳃鱼 (Polyzanchiaspis)即类似于这类鱼。

无颌类的化石最早出现在下寒武纪,到中奥陶纪已有较多的化石种类出现。对无颌类之间的系统关系,E.A.斯丹雪认为盲鳗是由鳍甲类及七鳃鳗由头甲类演化而来;但不少学者则认为盲鳗是最原始的无颌类,而七鳃鳗则与古生头甲类的关系较密切。

有颌类(Gnatha)

具上下颌。多数具胸鳍和腹鳍;内骨骼发达,成体脊索退化,具脊椎,很少具骨质外骨骼。内耳具 3个半规管。鳃由外胚层组织形成。最早的有颌类出现在中志留纪。由盾皮鱼纲(Placodermi)、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棘鱼纲(Acanthodii)及硬骨鱼纲(Osteichthyes)组成,其中第1、3纲只有化石种类,第2、4纲则既有丰富的古生类群,又有众多的现生类群。

盾皮鱼纲

头及肩带部被以膜质骨板,头甲能活动,与躯甲间以关节相接。脊索存在,脊椎仅由髓弓、脉弓及棘组成。尾鳍为原圆形尾或弱歪型尾。存在于上志留纪至下石炭纪,以泥盆纪时最盛。可分为节颈亚纲(Arthro-dira) 和兵鱼亚纲(Pterichthyes)。生活于淡水及海水,大多数原始种类及一些进化的种类为海产。最长个体达6米,但多数种类体较短。

软骨鱼纲

内骨骼为软骨,常钙化,但无任何真骨组织;体常被盾鳞;上下颌发达,具骨质牙;脑颅为原颅;鳃裂每侧5~7个,个别开口于体外,或鳃裂4个,外被膜质假鳃盖;现生种类雄鱼腹鳍里侧有交配器鳍脚;体内受精;肠短,具螺旋瓣;心脏具动脉圆锥;无鳔;无耳石;泄殖腔或有或无;卵大,富于卵黄,卵生、卵胎生或胎生。自泥盆纪至今。软骨鱼纲为世界性分布,主要栖息于低纬度海区,个别种类栖于淡水。现存种类分属板鳃亚纲(Ela obranchii)和全头亚纲(Holocephali)。板鳃亚纲具5~7对鳃裂;上颌软骨不连于头骨或以韧带相接;具泄殖腔;雄性无腹前鳍脚和额上鳍脚。全世界共有 600余种,我国约产 180余种,沿海均有分布,以南海为最多。极少数种类如赤可生活在淡水中,鲸鲨(Rhincodontypus)长可达20米,为鱼类之较大者。全头亚纲具4对鳃裂,外被一膜质鳃盖,后具一总鳃孔;上颌与脑颅愈合;无泄殖腔;雄性除腹鳍里侧具鳍脚外,还具1对腹前鳍脚和1个额鳍脚。全世界有3科6属约30余种,我国产2科3属约5种,均海产,主要分布于寒带和深海。

棘鱼纲

骨具真正骨细胞。颌由腭方软骨及米克尔氏软骨组成,均已骨化,脊索终生存在;具硬棘;背鳍、臀鳍及偶鳍前方具强棘,鳍条为角质鳍条;歪型尾。一般认为它与硬骨鱼纲的关系比较接近。存在于上志留纪至下二叠纪。为小型鱼类,共有20余属,早期多海生,以后进入淡水生活。

硬骨鱼纲

内骨骼或多或少骨化,具骨缝,头部常被膜骨;体被硬鳞或骨鳞,有些被骨板或裸出。鳃孔1对;鳔通常存在;鳍条常分节,为起源于真皮的鳞质鳍条;大多数种类的尾鳍为正型尾。前后半鳃间的鳃间隔退化;肠一般无螺旋瓣;心脏一般无动脉圆锥;无泄殖腔。上志留纪已出现,为现生鱼类最繁茂的一大分支。可分为总鳍亚纲(Crossopterygii)、肺鱼亚纲(Dipnoi)和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等3亚纲,也有将前2亚纲合并为一肉鳍亚纲(Sarcopterygii)的。

(1)总鳍亚纲。出现于下泥盆纪,至石炭纪时颇兴盛。具泄殖腔、螺旋瓣及动脉圆锥;偶鳍具中轴骨,部分种类具内鼻孔。原认为这类鱼早在中生代已绝灭,但1938年12月在南非近海捕到1尾长1.5米、重50千克的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被称为活化石,以后又陆续发现了100余尾。

(2)肺鱼亚纲。自下泥盆纪存在至今。脊索终生存在,具内鼻孔(由后鼻孔移入口腔而成)。偶鳍具一多节的中轴骨;具泄殖腔、螺旋瓣及动脉圆锥。鳔多泡,1或2叶,可以呼吸空气,有特殊的肺循环,心耳不完全地分为左右两部分。现生种类有2目3科3属,共6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南美洲及非洲的淡水。

(3)辐鳍亚纲。是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自上泥盆纪存在至今。偶鳍不具中轴骨;无内鼻孔;通常具鳞质鳍条;鳞为硬鳞或骨鳞;尾鳍一般为正型尾,个别为歪型尾;内骨骼一般为硬骨,上下颌、鳃盖、肩带等有膜骨出现;卵小;具发达的动脉球。本亚纲常分3大类,即软骨硬鳞类(Chondrostei,包括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多鳍鱼目Polypteriformes)、全骨鱼类(Holostei,包括雀鳝目Lepidosteiformes、弓鳍鱼目Amiiformes)和真骨鱼类(Teleostei)。最早出现的辐鳍鱼类是软骨硬鳞类的古鳕类(Palaeoniscida),在泥盆纪至白垩纪期间是十分繁盛的一群古生鱼类,以后演化出全骨鱼类和真骨鱼类。现存辐鳍鱼类绝大多数属真骨鱼类,可分为30余目,约2万种,现今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鱼类均属这一类,其中尤以鲱形目(Clupeiformes)、鲑形目(Salmoniform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鳕形目(Gadiformes)及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为重要。鲈形目的种类最多,除鲤形目分布于淡水、鲑形目多为溯河性鱼类外,其他各目主要分布于海洋。当今世界渔业生产中以鲱形目和鳕形目的产量很高,鳕类次之,两者产量接近当年世界渔业总产量的一半。我国近海的海产硬骨鱼类有2000多种,淡水硬骨鱼类有700多种。

鱼体构造与生命活动

鱼类虽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但已具有骨骼、肌肉及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生殖、神经感觉等相当完备的器官系统,能够进行极其多样化的生命活动。其形态构造除与系统发育有联系外,更反映了对水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外部形态与运动

鱼类的体型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在水体上层生活的鱼一般呈纺锤型,在海底生活的鱼多带平扁型,珊瑚礁鱼类多为侧扁型,营潜居生活的略呈圆筒型。某些在海藻中生活的鱼表现为拟态体型。金枪鱼的鱼雷形体型,具强劲的尾柄与坚韧的新月形尾鳍,最适于快速游泳,时速可高达70公里,已不亚于许多鸟类的飞翔速度。

鱼类的运动主要靠按节排列于身体两侧的肌肉交替收缩,使体躯与尾鳍左右剧烈摆动而前进,其他的鳍通常只起平衡与转向作用。此外,鳃孔向后喷水亦可协助鱼体前进。鳍除有辅助运动和平衡作用外,一些鱼的某种鳍经变态还可执行其他功能如攻击、自卫、摄食、生殖、发声、爬行、滑翔、跳跃、攀缘、呼吸等。硬骨鱼类通常具鳔,它对调节鱼的比重,帮助浮沉有很大作用。但一些典型的底层鱼及某些上层鱼的鳔往往退化或消失,因为前者生活的水层变化极小,后者要求在较深的水层中快速升降。

皮肤、鳞和体色

鱼的皮肤也包括表皮和真皮两部分。表皮由几层活细胞所组成,其间分布有粘液细胞,对减少摩擦和保护肌体有特殊作用,一些无鳞、圆筒形鱼类的粘液细胞尤多。珠星是局部表皮细胞角质化后的产物,它与繁殖活动有关。少数鱼类的毒腺和发光器都是表皮的衍生物。

鱼的鳞片分盾鳞、硬鳞和骨鳞。软骨鱼的鳞片称盾鳞。盾鳞与人齿相似,表皮参与形成珐琅质。硬鳞与骨鳞通常单独由真皮产生而来。骨鳞的带有弹性与覆瓦式的排列方式既便于行动又利于保护身体。但鳞的大小、数目与结构随种类而有很大差异,许多鱼的鳞片常可用作年龄鉴定。不少快速游泳与营潜居生活的鱼的鳞片常退化或消失。

生活于池塘或河流中的鱼类体色常是背部深腹部浅,这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单调色彩是鱼对环境的一种简单适应。但生活在海洋特别是珊瑚礁中的鱼类往往有各种艳丽的色彩与斑纹。一般可分保护色与警戒色两种。体色是由真皮中含有黑色素、黄颜色素和红色素 3种基本色素的细胞再配合虹彩细胞而形成的。色调的深浅则取决于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集散状况。

骨骼与肌肉

鱼类具有发达的中轴与附肢骨骼,对于保护中枢神经、感觉器官与内脏,支持体躯以及整个身体的活动有重要作用。鱼类的中轴骨骼由头骨(包括脑颅与咽颅)和脊柱所组成。软骨鱼类的头骨较简单。如脑颅是一块小提琴形的软骨箱;硬骨鱼类脑颅则由很多块硬骨片所组成,除软骨化骨外,还有膜骨加入。咽颅是围绕消化道最前端两侧的一组骨骼,用来支持口和鳃。脊柱则由许多块椎骨所组成。附肢骨骼在奇鳍由支鳍骨支持,偶鳍除支鳍骨外还有带骨参与支持。硬骨鱼类的肩带往往由若干块骨片组成,并有膜骨加入。

鱼类的平滑肌和心脏肌与高等动物无大差别,但横纹肌分节现象特别明显。鱼类的横纹肌都由肌膜或肌腱等结缔组织与骨骼相连,可分为体节肌与鳃节肌,其中体节肌又可分为中轴肌和附肢肌,而中轴肌又可分为头部肌肉与躯干部肌肉。躯干部肌肉按节排列呈弓形。但圆口类无水平隔膜,所以不分化为轴上肌和轴下肌。

摄食与消化

鱼类的食性通常分成4种类型:滤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如鲢、鳙、沙丁鱼等;草食性,以我国的草鱼最典型;肉食性,如凶猛鱼类倅、狗鱼、乌鳢、带鱼及温和的鱼类如青鱼、鲷等;杂食性,鲤鱼具代表性。

鱼类的消化器官亦可分口、口咽腔、食道、胃(少数无胃)、肠、直肠、 等几部分。软骨鱼类的口一般生在头的腹面,硬骨鱼通常为端位。某些摄食石缝中生物的鱼类常具伸长的吻管。凶猛肉食性鱼类往往具有利齿与粗短稀疏的鳃耙,且有明显的胃与较短的肠管。滤食性鱼的齿不发达,肠却很长。圆口类与软骨鱼的肠内具螺旋瓣,可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鱼类无唾腺。肝脏相当发达,胰脏在软骨鱼具有固定的形态,但硬骨鱼的胰脏不定形,且分散在肝或胃肠壁中。硬骨鱼常具幽门盲囊,数目依种类而异。肝脏分泌的胆汁主要用来乳化脂肪,在肠中配合胰脂肪酶将脂肪裂解成甘油与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在肠中进行,但鱼类的淀粉酶一般含量不多,特别是肉食性鱼类就不能摄取过多的高碳水化合物食料。胃与胰脏均能分泌蛋白酶,但两者的性质不完全一样。胃蛋白酶在胃酸里能初步水解蛋白质,然后在肠管碱性的状态下由胰蛋白酶最终分解成氨基酸。幽门盲囊亦能分泌消化酶,增大吸收面积。鱼类食物的消化除与胃肠的收缩运动有关外,还受外界水温、溶氧量、摄食量、食物的物理状态与化学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每升高10℃,摄食量约可增加1倍;溶氧量增加1倍也可使饵料系数降低约1倍。

研究鱼类的营养学与生长生理,对于鱼类人工饵料的配制与水产养殖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循环、呼吸与排泄

鱼类的心脏一般可分静脉窦、心耳、心室、动脉圆锥(在硬骨鱼完全退化或仅留痕迹)4 个部分。血液由心脏经腹侧主动脉进入鳃区。在鳃小片上析散成的微血管网非常稠密,而且微血管与水只相隔两层细胞,所以水中的氧很容易进入血管内,血液中的代谢废气二氧化碳很容易排入水中。因微血管壁极薄,故鳃总呈鲜红颜色。经气体交换后的血液,氧含量大大提高,然后离开鳃区分头向全身各处组织供血。全身血液通过静脉系统返回心脏,新的循环又复开始。

鳃是鱼类特有的呼吸器官。鳃的呼吸面就是鳃小片,其面积很大,如每克鲫鱼鳃的呼吸面积平均约为1.7平方厘米。鱼出水要死,是由于鳃小片失去水的浮托,相互并叠一起,从而大大减少了呼吸面积的缘故。温度高时鱼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而溶氧反而减少,因此夏季鱼池中往往因缺氧而引起鱼类窒息死亡。水体表面冰封时也能引起鱼类缺氧。少数鱼类借助辅助呼吸器官可暂时离水或在含氧极少的水中行大气呼吸而生活。如鳗鲡的皮肤,泥鳅的肠管,黄鳝的咽壁粘膜,乌鳢、斗鱼、攀鲈等的鳃上器官都有这种能力。

鱼的排泄器官主要是中肾,由许多肾小管连接肾小体(马氏体)而成。液态代谢废物经毛细血管组成的肾小球在肾小囊(鲍氏囊)中过滤。滤液集中到中肾管输出体外。由于海、淡水渗透压的不同,海水硬骨鱼经常要处于失水状态,故往往多喝水而少排尿,淡水硬骨鱼则反之(见鱼类的洄游)。

繁殖与发生

鱼类一般为雌雄异体,生殖腺通常成对。软骨鱼类雌体的成熟卵落入体腔由米勒氏管(即输卵管)输出,多数硬骨鱼类的成熟卵由输卵管直接排出。软骨鱼类及少数硬骨鱼为体内受精,因此性成熟后必须经过交配,行卵胎生、胎生或卵生。多数硬骨鱼为体外受精,但亦有配偶或配对现象,所产之卵淡水鱼为沉性或浮性,海水鱼多数为浮性。鱼类的性成熟与种类、营养、水温、光照等有很大关系,并由 (脑垂体分泌)加以调节,因此注射激素可使鱼适当提早成熟、产卵。产卵通常需一定的水温、水流、光照、产卵基质以及异性的存在等条件。受精卵经一定时间孵化,仔鱼即可脱膜而出,其时间随鱼卵的大小、性质和水温变化而差异很大,短的十几个小时,长的在1500小时左右。温热带鱼类的卵通常分几批产出。产卵量少的鱼,其仔鱼孵出时往往发育得较好,死亡率较低。某些鱼类还有一些特殊的孵卵或保护子嗣的行为。鱼的胚胎发育一般可分为卵裂、原肠胚、神经胚与尾芽等 4个阶段。从鱼的一生而言,一般又可分为胚胎期、仔鱼期、未成熟期与成鱼期等发育期,其中仔鱼期死亡率很高。

神经与感觉

神经系统对鱼类的生命活动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由脑、脑神经、脊髓与脊神经 4个部分构成,脑和脊髓称中枢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为外周神经。外界的 由各种感觉器通过外周神经传送到中枢神经,在这里综合判断,迅速作出反应。脑起初分前、中、后脑 3部分。以后前脑分化为端脑与间脑,后脑又分化为小脑与延脑。端脑是嗅觉中枢,它又分化为嗅脑和大脑。大脑半球在软骨鱼类比较发达,嗅脑亦如此,这与软骨鱼的嗅觉机能发达有关。间脑亦称丘脑,位于端脑后面,上方复以中脑。间脑腹面与脑垂体相连,脑垂体的腺垂体部分是分泌多种激素的地方,其中尤以从间叶分泌的生长激素和 最为重要。中脑为一对椭圆形构造,亦称视叶,为鱼类的视觉中枢。小脑位于中脑之后,为一个隆起的球形体,主要管理运动。延脑前接小脑,后续脊髓,它是管理呼吸、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的多元中枢,第5对以后的脑神经均导源于此。鱼类的脑神经一般有10对,从第1至第10对分别为嗅、视、动眼、滑车、三叉、外展、颜面、听、舌咽、迷走神经。其中第Ⅰ、Ⅱ、Ⅷ对为感觉神经,第Ⅲ、Ⅳ、Ⅵ对为运动神经,其余4对为混合神经,脊神经亦为混合神经。

鱼的感觉器官构造具有适应水栖生活的特点。主要包括:

(1)皮肤和侧线。鱼类的皮肤具有触觉、温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位等功能。侧线感觉器位于头部及身体两侧,其主要作用是测定方向与感知水流。软骨鱼类还具特有的罗伦器官,一端开口于皮肤表面,一端膨大为瓮形,功能除与侧线相似外,还是电感受器。

(2)内耳。鱼类只有内耳,包括膜质囊和半规管两部分。膜质囊又分成上部的椭圆囊和下方的球状囊,瓶状囊是后者的外突物,或有或无。半规管一般3个,与椭圆囊相接。各囊中有石灰质粒或耳石。内耳各囊及半规管中都充满淋巴液,其内壁上则有感觉细胞,并和听神经末梢相联系。鱼类通常只能感知低于2000赫(人类20~ 20000赫)的声波,因此内耳对维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可能大于听觉。惟许多鲤形目鱼类的听觉则相当灵敏,故捕捞时应注意避免发出强音。养鱼时亦可利用声音造成鱼类对摄食的条件反射,以便于日常管理。

(3)眼。鱼眼构造与人眼无多大差别。但鱼无上下眼睑,无泪腺,角膜较平扁,晶状体球形,不能调节其弧度,故在清水中视距也不过20米左右。鱼眼的大小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穴居种类眼小,视力退化,甚至少数全盲。栖息于无自然光(阳光)条件下的深海鱼眼有的退化,有的则很发达,便于有效利用周围微弱的生物光。一般夜行性鱼类视杆细胞占绝对优势,而昼行性鱼类则视锥细胞数量较多。鱼对光照、颜色、物体形状与运动着的网具都能作出反应,研究这种反应对捕鱼有重要意义。如应用灯光诱捕可提高某些经济鱼类的渔获率等。鱼类通常缺乏眼睑但一般认为不饥饿的鱼都要睡眠,或在白天或在晚间,睡的时间短而睡得深,这时就成为捕捞的好时机。

(4)嗅囊。鱼类的嗅囊通常由许多嗅粘膜褶组成。嗅觉细胞分布其间,基部连接神经末梢,汇总成嗅神经通到端脑。鼻孔一般开于口上方或眼的前方。硬骨鱼通常又分为前、后两个。嗅觉对鱼类的觅食、生殖、夜间集群、警戒反应与洄游回归等都有重要作用,软骨鱼类与鳗的嗅觉尤为灵敏。经验证明对某些鱼用香饵引诱所获独多。

(5)味蕾。鱼的舌很原始,味蕾不多。但体表面、口咽腔壁、口须、鳍膜等处却分布有许多味蕾,故其的味觉也相当灵敏,特别是对甜味的感觉要比人类灵敏,但对苦味的感觉不及人灵敏。一般认为鱼的感觉不灵敏。如被钓受伤逃脱的鱼很快又上钩,或被钓去眼球的鱼回过头来又吃自己的眼球。

地理分布与区系概况

世界现存鱼类的分布极其广泛,近4000米的高山水域与6000余米的深海均有其踪迹,其中海水鱼与淡水鱼的种数之比大致为 2:1。热带的亚马孙河、扎伊尔河的淡水鱼类种数均多达1000余种,我国的长江有300种左右。就海水鱼而论,印度洋-太平洋海区的鱼类种数约为大西洋的1倍。影响鱼类地理分布的因素很多,包括盐度、温度与水的深度、海流、含氧量、营养盐、光照、底形底质、食物资源量与食物链结构,以及历史上的海陆变迁等。热带地区的鱼类区系与种间关系最为复杂。随着向南北半球的温带与寒带地区推移,其种数逐渐减少至 1/5~1/30,生产量与生物量之比值(P/B)亦大为下降,而种的生物量则增长几十倍,个体的年龄与体长均普遍增大,种群结构趋向复杂,世代更新变慢。另外,在南北半球与大洋的东西两岸,还分别出现明显的种的纬向和经向对称分布现象。

海洋鱼类

海洋鱼类80%分布于浅海的大陆架区,特别是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区。从红海、印度洋西岸至波里尼西亚群岛,从日本南部至澳大利亚北部,有最丰富的鱼类区系。如印度尼西亚周围有海鱼3000种以上。从此往东往西往南往北鱼的种数都逐渐减少,南北极各只有稍多于 100种的鱼类。等温线与海鱼分布的关系至巨。在南纬15°~30°、北纬20°~30°的南北半球20℃等温线之间为热带海区,南北半球12~20℃等温线之间为亚热带海区, 6~12℃等温线之间为亚寒带海区, 6℃等温线以下为寒带海区。在寒带与亚寒带海区分布的主要经济鱼类有鲱、鳕、鲑、鲽和鲭等;在亚热带海区分布的主要经济鱼类有沙丁鱼、鳀、鲹和鲐;在热带、亚热带海区则分布有金枪鱼等。

我国邻近海区的海洋鱼类区系约可划为5个分区:

(1)渤海、北黄海分区。以暖温性鱼类为主,暖水性次之,冷水性也占一定比重,如鲱、鳕,其总种数不超过 300种。

(2)南黄海、东海近海分区。以暖水性鱼类为主,暖温性次之,冷水性鱼类较少。

(3)东海外海分区。处于黑潮主干流经海区,主为暖水性鱼类。

(4)南海大陆沿岸分区。以暖水性鱼类为主,暖温性次之,但无冷水性鱼类。

(5)南海外海分区,多为热带性的珊瑚礁鱼类,总数近千种,唯其种类与南海大陆沿岸者有很大差异。

淡水鱼类

通常可分原生与次生两大类,前者如鲤形目等真正在淡水中发生的鱼类,一般也只能在淡水中生活,后者如丽鱼科(Cichlidae)以及其他由海洋进入淡水生活的鱼类,比较能耐受半咸水环境。现代研究表明,淡水鱼的分布可能与地球历史上的地质变迁有关。如澳大利亚除有古老的澳洲肺鱼与骨舌科(Osteoglossidae)的巩鱼(Scleropages)2种江河生活的鱼类外,几乎没有真正的淡水鱼类。一般认为可能就是由于在始新世初期即距今4500万年以前亚、澳两洲即已分离之故。华莱士线可能就是亚、澳大陆分离的原始界线。该线以西的加里曼丹有上百种鲤科、鳅科、鳢科等淡水鱼,而苏拉威西以东则一种也没有。又如更新世以前南美洲与北美洲原不相连,故南美洲与北美洲的鱼类很不相同(南美洲没有鲤科鱼类)。相反,南美洲与非洲的鱼类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南美洲南端除外),如它们都有丰富的脂鲤亚目、鲶类、丽鱼科以及古老的肺鱼类区系。其原因,根据古地质学的研究,可能与这两个洲原本相连,只是在白垩纪末期才分开有关。热带亚洲(印度、东南亚)与非洲的鱼类也有不少类似之处,如都有鲤科、鳢科、鲶类以及少数丽鱼科鱼类。原来在白垩纪初期热带亚洲与非洲、南美洲都是连在一起以后才分开的。马达加斯加岛除有丽鱼科鱼类以及一种海鲶外,也缺乏原生的淡水鱼类,可见该岛与非洲也分离得很早。欧洲、亚洲北部与北美洲的鱼类也有一些共同点,如都有鲤科、鳅科、狗鱼科与河鲈科等,特别是鲤科鱼类,大多数都是自我国经苏联向西移入欧洲,东行入北美洲的。由于山脉等的阻隔,欧洲的淡水鱼类总共只有近200种,而英伦三岛只有20余种,西班牙半岛只有1种。白令海峡陆桥在渐新世的再度连接,曾经为亚洲北部与北美洲淡水鱼类的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

我国的淡水鱼类区系亦可分为5个分区:

(1)北方山麓分区,分布有北方冷水性鱼类,如茴鱼、狗鱼、江鳕与杜父鱼等;

(2)华西高原分区,以冷水性、地向性鱼类为主,如鲤科的裂腹亚科与条鳅、河鲈等;

(3)宁蒙分区,以冷温性、古老性鱼类为主,如刺鱼与雅罗鱼;

(4)江河平原分区,以暖水性、静水性鱼类为主,如胭脂鱼科与鲤科的大部分种类;

(5)华南分区,以南方暖水性、急流性鱼类为主,如鲤科的鲃亚科与平鳍鳅科等。我国的内陆水域不仅有特别丰富的鲤科鱼类,并且有像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等优良养殖鱼种,如上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水面众多,雨量充足,这些都为我国淡水养鱼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参考文章鱼类浮头的观察水产/渔业中草药防治鱼类细菌性病害技术水产/渔业鱼类污染中毒的肉眼判断方法水产/渔业影响鱼类生长的水质水产/渔业鱼类“秋瘟”病的防治水产/渔业肉食性鱼类复合添加剂配方水产/渔业池塘鱼类的混养水产/渔业驯化鱼类上台吃食法水产/渔业优质经济鱼类--乌苏里拟鲽水产/渔业大宗淡水鱼类水质管理实操水产/渔业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旭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鱼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旭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72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