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aoju bulao
[外文]:angling
利用装在钓钩上的钓饵引诱捕捞对象吞食、上钩并加以捕捞的作业方式。俗称钓鱼。传统上还把利用钓线上的钓饵直接诱捕,或利用钓线上的复钩直接刺捕的方式也归入钓具捕捞的范畴。渔获物以鱼类为主,也有头足类(如柔鱼、乌贼)和甲壳类(如蟹)等。作业水域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港湾、近海和外海,以及水下有障碍物、不适于网渔具作业的场所。所用渔船小的载重不足1吨,大的数百吨级,有的母船甚至达千吨以上。可分别进行单船、船队或母船式作业,也可使用竹筏作业,而在岸边或冰上垂钓时又可不用船只。钓具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使用机动灵活,渔获物多为成鱼,渔获质量较好,有利于保护幼鱼,合理利用资源。此外钓鱼还是普遍开展的体育娱乐活动项目。
沿革欧洲在中石器时代的马格勒莫瑟文化遗址里发现过骨制钓钩。我国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骨钓钩,是新石器时代的制品(图 1)。这表明至迟在6000多年前或更早,世界上已有多处地区存在钓鱼活动。我国在距今3000多年前出现铜钓钩,使钓鱼工具有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形如持杆钓鱼状、被后人释作“渔”字解的古汉字,这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反映钓鱼活动的文字记录。之后,我国历代留传下来记载钓鱼活动的文字渐多。如《诗经》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描述;东汉《论衡》介绍了木鱼诱钓的技术;北宋邵雍提出钓鱼工具有钓竿、钓线等“六物”。到了清代,已有关于延绳钓的详细记载,《古今图书集成》更有大量涉及钓鱼内容的叙述。这些都表明我国钓鱼历史源远流长,经验十分丰富。
钓渔具的组成钓渔具简称钓具,通常由钓钩、钓饵、钓线等物组成,有些还装上浮子、沉子、钓竿或其他属具。钓钩是结缚在钓线上起钩刺作用的部分,分有倒刺结构和无倒刺结构两类。有倒刺结构和钩尖内向的钓钩,钩着比较可靠,能减少钓饵剥落和鱼类逃脱的机会;而无倒刺结构和钩尖外向的钓钩,则因装饵、脱钩方便,适于渔获物较多,需要频繁起钓的场合。钩轴较短的钓钩利于藏入饵内而不被鱼类发现,但长形钓钩却便于摘取渔获以减少操作的时间。钩尖与钩轴不在一个平面的钓钩,对于钓捕敏感的鱼类比较有利;“菊花形”或“弯月形”等多钩尖的钓钩(复钩)则能增加头足类着钩的机会。此外,还有为增强钓捕效果而特制的母子钩、弹簧钩以及与拟饵组成一体的拟饵钩等,其中以供游钓使用的形式尤为多样(图 2)。钓渔具上装配的钓钩数量与装配形式及其作业条件有关。最简单的是在一根钓线上只装 1枚钓钩,由于操作灵活,在娱乐性和商业性的钓鱼活动中均有使用。另一种钓渔具通过干线连接许多根支线,每根支线再装上钓钩,因而可以扩大单位渔具的钓捕范围和提高渔获量,生产上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钓饵的选择常是影响渔获丰歉成败的关键。可分为真饵和拟饵(假饵)两种。真饵依来源不同又分动物性饵和植物性饵。前者在海洋钓捕中一般用鱼类,有时也用头足类、甲壳类等动物,淡水中则以蚯蚓和昆虫为主;后者基本上限于诱捕淡水鱼类,主要有米、麦、番薯等的制品。在传统的钓鱼活动中,动物性饵使用最多,活饵诱捕效果尤好,但成本较高,且受到饵料来源和贮存、运输条件的限制。拟饵能利用羽毛、布片、橡皮、木材、金属及塑料等便宜易得的材料制作,形式上可以直接模拟、伪装成钓捕对象喜爱的动物性饵,或制成足以 鱼类捕食反应的其他诱惑物(图 3)。拟饵加工、贮存容易,可以重复使用,还能直接组成拟饵钩,避免钓饵脱落,节省装饵、换饵的时间。现拟饵使用已日见普遍。但其在静止状态下诱捕效果欠佳,适用对象和范围仍有一定局限性。
钓饵的作业效果还与钓饵的处理及装挂方法有关。如鲜饵必须保持新鲜、洁净;切饵要求大小适中,活饵切忌刺中其要害部位;长时间使用的大型饵可用线扎缚,频繁换饵的场合则讲求简单方便;对于灵敏、不轻易食饵上钩的鱼类,钩尖通常藏入饵内,而对使用复钩的鱿鱼钓,钩尖外露反能增加着钩的机会。
渔具渔法具有代表性的钓渔具大体上有手钓、立绳钓、鱿鱼钓、竿钓、曳绳钓和延绳钓等数种。
手钓直接用手悬垂钓线作业,主要钓捕底层附近的鱼类。钓线备用长度大于作业渔场的水深。垂钓时,常使钓饵适当地起落摆动,以提高其诱捕效果。有经验的钓手根据手持钓线的感觉,可以准确判断鱼类吃饵或吞钩的动态,及时掌握起钓的时机。渔获丰歉常取决于个人的操作技术和经验,规模一般较小。
立绳钓利用在水面上的浮物或浮标悬垂的钓线上装配多根带钓钩的支线进行作业。可根据客观的条件和需要,随时增减钓具的数量。有定量和漂流两种作业方式,操作上比手钓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鱿鱼钓使用复钩型的钓钩,并以头足类的枪乌贼等为主要捕捞对象。垂钓时一般也使用钓饵,并可手持钓线频繁起落抖动,以增加钓饵的诱捕效果。但渔获物却是靠复钩上锋利的钩尖直接刺捕的,捕鱼原理与吞饵上钩的情况并不一样,只是人们习惯上仍把它列入手钓。近年来有些鱿鱼钓已逐渐改由手摇或电动钓机操作,渔船吨位加大,钓具使用数量和钓线上串联的复钩数目也增多,因而提高了钓捕的能力和渔获效果。
竿钓利用钓竿悬垂钓线作业,操作方法一般近于手钓,但手持钓竿,有利于扩大垂钓范围,加快钓获的动作,缓和鱼类上钩后的挣扎力。钓竿通常由竹或玻璃钢等材料制成,短者1米左右,长者6~7米以上,并有单根组成的独竿和分段组成的连接竿等形式,前者强度、弹力较好,后者便于收藏和携带。有的钓竿还装上能容纳较长钓线的卷线轮,可将钓钩甩至远处,扩大钓捕范围,还可放、收钓线。钓线可长可短。适于钓捕处于中上水层的鱼类。垂钓时通常一人一竿,操作简单方便,多用于体育娱乐性的钓鱼活动。但有的竿钓颇具规模,例如日本的鲣竿钓,沿岸、近海作业一般配以总吨100吨以下的船只,远航至南洋、印度洋等海区生产的渔船则多为280~430吨级或更大。这种竿钓渔船通常还备有活鱼舱,有的安装了能模仿手工持竿垂钓动作的自动钓鲣机,钓捕效率较高,产量较大。但由于活饵需要量大,成本较高,受到一定限制。
曳绳钓以拖曳方式作业,故又称拖钓。适于钓捕分布范围广而群体分散、游泳力强而贪食的大型鱼类,在钓鱼业中被认为是最积极的作业方式。作业时,通过改变钓线的松放长度、增减沉降力或装置前进中能垂直扩张的潜水板等方法调整渔具,使之到达预定水层。钓饵和潜水板在渔船曳行下随着钓线起伏前进,有如活饵自然游泳的模样,从而获得更强的诱惑效果。曳绳钓渔船多为载重量数吨或更小的船只。为增加作业空间,船上往往伸出一定数量的支竿,供更多的钓线间隔地进行连结,或在钓线上直接装置扩张板,使钓具在作业中保持适当的间距,避免彼此纠缠。我国南方有一种曳绳钓,用母船拖带若干子船,母、子船同时下钓作业,以增加渔具数量。此外,由风筝操纵的曳绳钓,早期在大洋洲颇为盛行,现代世界上仍有少数地区保留这一渔法,有些游钓爱好者甚至曾利用它来参加钓鱼比赛。
延绳钓钓具通过干线上间隔相同的支线连结钓钩,具有干线长而支线多和钓捕范围广的特点。为便于操作,钓线平时整齐盘放在箩、夹等容器或夹具里。每箩干线长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有的可达千米以上,用以悬垂支线数十根至数百根。作业时,干线少则数箩,多则数百箩连接使用,并通过浮、沉子等装置,使干线沿水平方向延伸,保持在一定的水层。干线上通常还有适当数量的浮标,便于识别和管理(图4)。作业方式有定置式和漂流式两种,前者用锚、沉石或插竿等固定,可在流急和狭窄的渔场使用;后者随流漂移,适宜于在宽阔的缓流水域作业。为了钓捕不同水层的鱼类,延绳钓还有浮延绳和底延绳的区别。
延绳钓在钓渔具的捕捞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但用于淡水作业时规模较小,且多属定置式;海洋中作业的延绳钓有大、中、小型之分。日本的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沿岸一般采用总吨20吨以内的船只;而产量占极大优势的近海和远洋金枪鱼延绳钓,却分别以50~100吨级和200~500吨级的渔船为主,从事母船式作业的母船在数百吨级或千吨级以上,较大的达3000多吨级。这种延绳钓的作业船最多携带钓具400余箩,干线总长超过150公里。
延绳钓有手工操作和机械操作两种形式。简单的机械操作只备立式或卧式起钓机1台,比较完善的则已实现放钓、起钓机械化,有的还安装了能收容全部干线的卷线机。
游钓主要指以消遣或水上运动为目的所进行的捕鱼活动。世界各国参加此项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有不少国家已把适于游钓的水域列为发展本国旅游业的重要地区。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游钓渔业发展尤为迅速。美国游钓渔业由海洋游钓和内陆游钓两部分组成。1982年海洋游钓渔获量约占食用有鳍鱼总产量的30~35%。1981~1982年参加海洋游钓的人数为1500~2000万人。为发展游钓渔业,美国还加强了对游钓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建立全国性游钓渔业资料系统,并采取鱼类养殖、移植、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以增加游钓的资源量和可捕量,不断开辟新的钓鱼场所。
1939年适应国际游钓的发展而成立的“国际钓鱼协会”(IGFA)制定了统一的国际游钓规则,确认钓鱼成绩的世界纪录。我国的游钓活动规模较小。1983年成立了“我国钓鱼协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钓鱼比赛。此后不少省、市相继成立了钓鱼协会等团体,组织了各种钓鱼比赛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游钓业将有较大的发展。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伍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钓具捕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伍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