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lei ziyuan pinggu
[外文]:asses ent of fish stock
即对鱼类资源进行评价和估算。目前应用较普遍的是数学分析方法,即根据鱼类生物学特性资料和渔业统计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对鱼类的生长、死亡规律进行研究;考察捕捞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同时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作出估计和预报,在此基础上寻找合理利用的较佳方案,为制定渔业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简史1918年Ф.И.巴拉诺夫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捕捞对种群数量的影响。1935年M.格雷厄姆提出用 S型曲线近似描绘鱼类种群的增长状况。1954年M.B.谢弗以数学方法证明了在中等捕捞水平和资源状况下可得到较大持续产量。50年代中,R.J.H.贝弗顿、S.J.霍尔特和W.E.里克发展了Ф.И.巴拉诺夫理论,进一步研究了捕捞死亡和开捕年龄对渔获量的影响以及亲体和补充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数学模式。经过30~40年的努力,鱼类种群数量变动和资源评估等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很大发展。最近几十年来,由于有些鱼类资源因捕捞过度而衰退,资源评估工作受到普遍重视。我国于60年代初对黄渤海的小黄鱼资源进行了评估研究,70年代起对渤海、东海、黄海和南海的主要经济鱼、虾类资源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资源管理策略和措施。
数学模型一个已经被开拓利用的渔业资源,在理想的条件下,它的数量变化受4个因素的影响:群体补充量和个体生长两因素使种群的数量增加,捕捞和自然死亡这两因素使种群的数量减少。据此,可通过剩余产量模型和分析模型进行资源评估。两个模型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应用,特别适用于高纬度海区。此外,还有亲体补充量模型等。
剩余产量模型又称谢弗途径。是将补充、生长和自然死亡各因素对种群数量的综合影响视为种群数量的单函数,再经简化假设,就可导出持续产量(ye)和捕捞力量(f)之间的抛物线函数关系。
ye=afbf2
或写成
ye/f=abf
式中a、b是两个待定参数。
这类模型仅需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力量资料,按模型要求估算出待定参数后就能应用。热带金枪鱼持续产量曲线的一般特征是:随着捕捞力量的增加,持续产量相应增加;达到较大值后,持续产量随捕捞力量的增加而下降,直到零。这个较大值称较大持续产量(MSY),相应的资源量称较大持续资源量,此时的资源量约等于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量大资源量的 1/2。为获得较大持续产量的捕捞力量称量佳捕捞力量。资源评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确定较大持续产量和较佳捕捞力量,把捕捞力量控制在这个水平,以便从渔业资源中获得稳定的较大持续产量。由于上式的持续产量曲线与多数渔业的实际情况不完全吻合,观察到的较大持续产量的位置不恰好在曲线的正中而稍偏左,曲线两侧不对称。所以,有些学者对原有模式进行了修正。剩余产量模型对于生命周期短、年龄鉴定较为困难的鱼种较为适用。
分析模型它的特点是把种群的生长、死亡、补充和捕捞等几个变化率分别进行研究分析,从实测资料中尽可能估计出资源量和渔获量与这些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数学模型。由于采用的生长参数和计算方法不同,大体上可分成两类模型。一类称里克模型,另一称贝弗顿-霍尔特模型。常用的贝弗顿-霍尔特模型如下式:
式中R 是在年龄tρ时的世代数量,称为补充量;tρ>是种群大量游入渔场并第一次同网具接触的年龄,称补充年龄;t'ρ是开始被大量捕捞的年龄,称开捕年龄;tλ是个体在种群中消失的年龄,即较大年龄;Μ是自然死亡系数;W∞、k和t是生长方程中的生长参数;YW/R称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在贝弗顿-霍尔特模型中,有两个可控制的因素,即捕捞力量和与有关的网目尺寸,这类模型能表示出两个可控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只有捕捞力量和网目尺寸配合适当,才能获得较大产量。如果网目尺寸已定,产量只受捕捞力量影响。反之亦然。这个模型需要的资料较多,要根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生物学资料估计出模型中的参数后才能应用。按上式绘制的,开捕年龄为3.72龄的北海比目鱼产量曲线(见图)。这条曲线有一个极大值,即只有一个捕捞死亡值才能获得既定网目尺寸条件下的世代较大产量,小于或大于这个捕捞死亡值,产量都要下降。这类模型可为捕捞作业确定比较合适的网目尺寸和捕捞死亡值,以便获得较高的产量,并作为渔业管理的科学依据。
亲体-补充量模型要用贝弗顿-霍尔特模型估算得渔获量YW的绝对值,则必须了解补充量R。由于影响补充量高低的因子较多且较为复杂,目前要确切计算还较难,里克、贝弗顿、霍尔特在对多因子简化后,分别提出了以下亲体-补充量模型,又称繁殖模型:
R=aAe-bA (1)
R=A(aA+b)-1 (2)
式(1)为里格繁殖模型,式(2)为贝弗顿 -霍尔特繁殖模型。式中R是补充量,A是亲鱼量,a和b是两个待定参数。通常用渔业统计资料或调查资料,确定R和A的合适的相对数值,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可估计待定参数a和b,尔后用a和b估计较大补充量和较大持续量所需的亲体数量等数值。据此可大致确定应保留的亲体数量和相应的渔业管理策略。这类模型假定环境因素对亲体-补充量系统的影响是恒定的。由于环境因素有易变性质,因此用上述繁殖模型进行估算很可能使估计的亲体和补充量的关系发生偏差。目前还难以正确测定补充量按什么方式随亲体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难以确定亲体数量下降到何种程度才导致补充量的显著减少。当亲体数量下降到使补充量显著减少的情况下,如果捕捞强度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则会造成补充型捕捞过度而导致资源衰退,渔业资源评估就是要及时识别这种潜在危险。
资源评估的主要发展趋向是研究多变的环境因素和复杂的多鱼种种间关系对鱼类种群数量的影响,同时把较佳经济效果等社会经济因素考虑在内,修改和创造新的模型,以求更精确地估算资源量。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申强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鱼类资源评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申强;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