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作物栽培学

[拼音]:zuowu zaipeixue

[外文]: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农学的一个分支。以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有关的调节控制技术及其原理为主要任务,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它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作物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过程

原始的作物栽培技术产生于人类最初的农业生产活动。考古发掘材料表明,我国至迟在七八千年前已有作物栽培,甲骨文中已出现黍、麦、粟、禾等作物名称。卷帙浩繁的我国历代农书,记录了十分丰富的古代作物栽培经验。然而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依据的学科,它的形成距今还只有近半个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由于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生态学的发展,为人们深入揭示作物-环境条件-栽培技术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才使作物栽培技术的研究逐步由经验阶段提高到理论阶段,开始致力于应用现代科学探索上述三者关系中的规律性和相应的调控技术。在欧美国家,原有研究各种作物生产技术的农艺学(见农艺),后逐渐分化,分别形成专门研究作物的栽培、育种、营养、生理和生态等的独立学科。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在农业院校中设置作物栽培学学科,并在1958年编写出版了第一本作物栽培学教科书。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作物的种类、特性千差万别,人类所需要的作物器官各不相同(如甘薯的块根、甘蔗的茎秆、烟草的叶片、啤酒花的花、稻麦的颖果和豆类的种子等),加以作物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空间性),因而作物栽培技术不但因作物种类而异,同一种作物也常因时间和空间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栽培方法。这样就使作物栽培学的研究不能不分门别类地进行。除了一般地分为食用作物栽培学、经济作物栽培学、饲料及绿肥作物栽培学、药用作物栽培学等以外,还常进一步细分为水稻栽培学、小麦栽培学、棉花栽培学等。然而作物栽培仍有其共同的基本的研究目的和内容。为了在研究不同作物的性状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产量构成因素、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求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获得预期的产品数量和质量,现代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运用人为的促进或控制措施调节下述3方面的关系上:

(1)作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如温度、降水量、光照、土壤酸碱度和营养及与作物本身需求的关系等。

(2)作物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植密度对单株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等。

(3)作物个体本身器官之间的关系。如调节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间的关系等。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因地、因时、因作物及其品种而制宜,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同时由于它涉及作物-环境-栽培技术措施三者关系,又需要综合应用土壤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以至农业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随着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作物生长发育优模式方法的采用和电子计算机、自动化诊断、自动化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正在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书目 李竞雄主编:《作物栽培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58。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作物栽培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30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