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人工鱼礁

[拼音]:rengong yujiao

[外文]:artificial fish reef

人工设置的诱使鱼类聚集、栖息的海底堆积物。设置的目的在于改善沿海水域的生态环境,为鱼、虾类聚集、栖息、生长和繁殖创造条件;也可作为水下障碍物,用以限制某些渔具在禁渔区内作业,从而促进水产资源的增殖。

人工鱼礁还包括以锚、碇固定于海底而设置浮体于水域中层或表层的浮鱼礁,专用于诱集大中型中上层鱼类。在沿岸浅水区设置的用于增殖鲍、龙虾、海参和藻类的人工礁,通常也归于广义的人工鱼礁范畴内。

沿革

18世纪末日本已用石块、树枝等天然材料建造原始的人工鱼礁。19世纪末美国也出现了人工鱼礁。20世纪20~30年代,日本、美国都用废轮胎甚至废车辆和船舰造礁。1952年世界上曾把近万艘淘汰的小型拖网渔船沉没造礁。1954年专门设计制作的钢筋混凝土鱼礁问世,标志了现代鱼礁的诞生。1958年世界上出现了大型组合鱼礁。

种类和建造位置

人工鱼礁按不同的制造材料可分为石块、混凝土、轮胎、玻璃钢、钢材等制作的鱼礁;按形状可分为正方体形、多面体形、锥形、圆筒形、半圆形等以及多种形状的大型组装鱼礁;按建设目的可分为渔获型(最主要的)、保护型、培育型、诱导型鱼礁和浅海增殖礁等。日本还按建设规模,由小到大依次分为普通型、大型鱼礁、人工礁渔场和海域礁。

人工鱼礁一般建设在沿海大陆架,水深10~40米左右,也有超过150米的。其具 置一般应选择在底质较坚实、干潮线延伸较近、无泥沙回淤、潮流流速和风浪不太大、且在经济鱼类洄游栖息的海区。此外,建礁点要避开主要航道、定置渔具作业区、沿岸贝藻类养殖区、重金属和石油等污染区以及海防设施所在地等。

作用

人工鱼礁一般有较明显的集鱼效果,何使鱼类滞留于礁区的时间延长,渔场扩大,并使鱼类得到增殖。已发现集鱼和增殖效果较好的有鲆、鲽类、鲷类以及石斑鱼、黑鲪、六线鱼等定栖性岩礁鱼类。浮鱼礁对诱集金枪鱼、鲣、、竹鱼等有良好作用。人工鱼礁区的捕捞作业利用率和渔获量一般可高于其周围海区,有的渔获量可成倍增加。浅海增殖礁的效果也明显而稳定。

人工鱼礁集鱼的原因,在于礁上大量附着、孳生甲壳类、贝类、多毛类幼虫等多种生物,可诱集鱼类索饵。而鱼礁形成的上升水流、涡流等复杂流态则可将海底营养盐和沉积的有机物带至中、上层,增加水域的肥沃度,促使饵料生物的繁殖生长,进一步吸引鱼类集结。有些鱼类向人工鱼礁游集、栖息,与其先天的趋触性(与固体物接触的习性)等有关。关于鱼类趋礁的原因、鱼礁集鱼的机制和人工鱼礁的生态效益目前仍在深入研究中。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奕萱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人工鱼礁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奕萱;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25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