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农时节令

[拼音]:nongshi jieling

我国古代表达农业气候季节状况的一种方式。即根据农业气候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划分时段,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由于它能简明而客观地反映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历来广为应用。主要有二十四节气、伏、九、梅等。

按划分的依据,农时节令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根据日地关系,即太阳高度而划分的。太阳高度不同,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也不一样,因而农业气候各异,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另一种是在前一种的基础上,根据较重要的农业气候现象出现的时间,经长时间的经验累积而制定的,如夏至三庚数头伏,冬至后九九寒尽、芒种后逢丙日入梅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致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农时节令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致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24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