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农业劳动力

[拼音]:nongye laodongli

[外文]:agricultural labour power

指达到一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农业劳动者。农业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

农业劳动力资源

指由一定数量和质量构成的农业劳动力的总体。劳动力的数量是指农业中达到一定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劳动力质量一般是指农业劳动者的健康水平、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等。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资源数量很大,1985年农业劳动力为3.1187亿。在劳动力质量上,某些方面的素质比较高,如传统农业技术比较熟练;某些方面的素质比较低,如文化水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等。农业劳动力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大体上是:东南沿海数量比较多,文化技术水平也比较高;而西北、西南地区数量少,文化技术水平也较低。城市郊区农业劳动力数量较多,文化技术水平也较高;边远地区数量较少,文化技术水平也较低。平原地区数量较多,文化水平较高;山区劳动力数量较少,文化水平也较低。

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变动决定于:

(1)农业人口的自然增减。

(2)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3)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部门的情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将减少,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的速度加快,因此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不断下降是农业劳动力变动的总趋势。农业劳动力的地区变动,一般是由农业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流向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农村流向城镇。在开发新的农业区域时,则多是由人多地少的地区流向人少地多的地区。农业劳动力流动可以带来资金的流动、物资的流动、技术的流动,对发展经济、促进劳动力在地区的供需平衡都有好处。但是劳动力的盲目流动会损害社会经济效益。在我国的主义条件下,国家保障农业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限制不合理流动。

农业劳动力利用的特点

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劳动力利用的特点,主要是:

(1)有较强的季节性。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时需要投入大量劳动,为其生长发育创造条件;有时完全不需要劳动参与生长过程,这就形成了农业容易出现劳动力利用上的不足或过剩。

(2)有较大的分散性。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分散在广大的土地面积上进行,这就要求农业劳动力必须分散在广大的土地面积上进行劳动。

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指衡量劳动力利用程度的指标。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和劳动生产率的条件下,劳动力利用率越高可以生产出越多的农产品。衡量农业劳动力利用的主要指标有:

(1)实际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占能够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的比例;

(2)每个农业劳动者在一年内实际参加劳动的工作日数;

(3)在每个出勤日中纯劳动时间占工作时间的比例。在我国,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是:

(1)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活劳动投放,实行集约经营;

(2)开展多种经营,把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种植业转移到农业内其他部门和农业以外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部门;

(3)加强劳动力使用、调配的计划性。

农业劳动力分配

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力的分配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劳动力分配。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是客观趋势,但其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需根据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来确定,在保证农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来进行。

(2)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劳动力分配。随着粮食生产的增长,逐步把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到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部门。

(3)农业生产用工与非生产用工关系。生产用工指农、林、牧、副、渔等物质生产上的用工,非生产用工指文化、教育、信息传送、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用工,这两方面都是发展农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合理安排两者的比例有利于共同发展。

(4)当年农业生产用工和农业基本建设用工的关系。在保证当年生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所需要的劳动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

即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支出的劳动时间表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其重要意义在于:

(1)能使农业在劳动力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2)使农业劳动者能够有更多时间从事文化、科学技术活动;

(3)能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劳动力去从事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建设事业。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物质技术、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等三个方面。在我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是:

(1)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创造适宜动植物生长的土、肥、水、小气候条件,提高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动植物转化自然能量的能力;

(2)因地制宜利用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合理的农业布局,逐步实行专业化生产;

(3)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

(4)不断完善农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通常采用的公式是:

在理论上计算劳动生产率所用的时间,包括活劳动时间和物化劳动时间的总和。但在实践中只按活劳动消耗的时间来计算。

计算支出活劳动的时间长度有:

(1)人年。指一个劳动力劳动一年。这个指标可用于计算劳动力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因农业生产一般是以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我国在考察和对比不同企业、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时,多采用人年作为时间长度。

(2)人工日和人工时。前者指一个劳动力劳动一天,后者指一个劳动力劳动一小时。运用这两个指标计算,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在分析农业现代化程度时多采用这两个时间长度计算。计算劳动时间支出时,可采用直接生产人员的劳动时间,亦可采用全部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可计算农业生产单位支付出的活劳动时间,亦可包括那些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如排灌站、种子公司等所支付的活劳动时间。

计算农产品数量可按部门或产品,采用产量和产值计算。由于农业生产中活劳动消耗和农产品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很大。为了消除自然因素的影响,一般采用几年的平均数计算。

劳动力再生产

指不断反复进行的农业劳动力的生产过程。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表现为其数量的增加;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农业劳动力的再生产则主要表现为其数量的减少和素质的提高。我国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再生产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为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增强体质,提高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其主要途径是:在农村推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广泛开展各种体育和文化活动;普及中、小学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业余教育。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仇鹤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农业劳动力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仇鹤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20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