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anghulin
[外文]:protection forest
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分(见彩图)。它是我国林种分类中的一个主要林种。林分指林木的内部结构特征。
由天然林和人工林分所组成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植物群体在其生长、形成过程中进行着物质的转换和能量的循环,其间除了建造森林生物量自身,并为人类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和副产品外,又以其与环境因素间的依存关系,对环境因素(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产生着深刻的多方面的有利影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防护林这一林种就是人们运用森林对环境特有的有利影响,通过配置和营造森林,以及合理的经营管理,以充分发挥其防护作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的防护功能还涉及到丰富人们精神物质生活的旅游和疗养领域。
沿革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对森林的多种防护功能早有认识,在2500年前已提出过要保护森林,禁山泽,防止水土流失。南宋淳佑三年(1243)魏岘所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为古书中较早、较系统阐述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的一部著作。清末梅曾亮所著《书棚民事》中,则描述了山地开荒之害,特别是较详尽地阐述了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风沙地区的人民多运用造林种草来防风固沙,以保障农田生产。19世纪初,俄国一些学者在俄国的欧洲部分营造了防止干旱风,保障农田生产的草原防护林,并首先建立试验研究站开展农田防护林的科学研究工作。此后,美国西部防护林计划,苏联欧洲部分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我国在1949年以来规划营造的东北西部、内蒙东部防护林等的实施均证明,这些已营造的防护林在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1978年11月经我国 批准,开始兴建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被称为绿色长城。它涉及到11个省(区)的范围。
林种和体系根据特定的防护目的,防护林在配置和经营措施上各有特点,可区分为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草原牧场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等林种。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或一个流域范围内,依据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状况,主要自然灾害和人们生产活动情况,在当地发展生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田边、道路、水利设施和居民点四旁植树,与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各林种的布局配合,合理规划配置并形成防护林的综合体,即称为防护林体系。这一体系的各个组成林种在配置和布局上要相互协调,在林分的形式上可以林带、片林、林网相结合,乔木、灌木、种草相结合。各个林种要相互补充与完善,使防护林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较佳的经济效益。对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区域,因为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灾害多是明显的(如水土流失、风沙,干旱风等),所以为此规划的防护林体系多以某一林种为主体。如水土流失地区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在风沙地区,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结合其他林种,构成当地的防护林体系。为了提高防护林体系的总体效益,在规划配置上要考虑以小的林业占地面积发挥较大的防护效益。因此,应确定合理的防护林覆被率。一般在平原农地或草原牧场,覆被率为5%~10%为宜;在山地丘陵区,一般不宜小于30%。而且,要注意防护林体系内各个林种空间分布上的均匀、合理性;在防护林林分树种组成结构上,除了考虑各组成树种生物学的稳定性外,应发挥其较大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调节径流的作用,同时,也应考虑当地立地条件(指影响林木生长的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环境条件的总称)和适生植物的种类。我国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树种组成配置上明确提出草类、灌木、乔木相结合的原则。一些环境条件较好的农区、沿海地区或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防护林体系的树种组成和经营有向多层次、多形式、多目标发展的趋势,以便充分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如强调农林混作,泡桐与粮食作物间作和多种经济作物的混作,以及同牧草栽培结合等。这种立体林业的防护林体系,既可发挥植物群体相互依存,克服不良条件的影响,提高其防护效益,又可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
参考书目曹新孙主编:《农田防护林学》,我国林业出版社,北京,1983。参考文章茶园如何种植防护林?经济作物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风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防护林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风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