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浆土

[拼音]:baijiangtu

[外文]:Baijiang soil

发育于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有周期性滞水淋溶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在腐殖质层(厚度约为10~20厘米)下有一呈灰白色的紧实亚表层,即白浆层,厚度在20~40厘米之间。曾称为灰化土、生草灰化土或森林灰白土,与漂灰土(灰化土)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但成土过程和许多属性有异,故我国从50年代末采用现名,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土类。它类似于苏联的假灰化土、法国的淋洗土、德国的假潜育土和美国的某些粘盤土类。

白浆土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存在。我国的主要分布范围在黑龙江的东部、东北部和吉林的东部,以三江平原最为集中。山东半岛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也有与白浆土相似的土壤存在。

形成

在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土层上部由于成土母质粘重、地势平缓和通透性不良,多雨时常出现临时滞水,加以草甸和草甸沼泽植物所积累的大量有机物质的影响,就造成季节性还原淋溶过程,使上部土层中的高价铁锰化合物变为低价而活化,随表土的侧渗水流失或垂直淋溶淀积。在滞水消失、氧化过程占优势时,这些低价铁锰又复氧化,形成铁、锰结核和锈斑、锈纹。这样反复循环使白浆土的亚表层脱色而形成白色土层。在此过程中也有粘粒的机械性移动与集积,但其粘粒矿物未受破坏,因此各个发生层粘粒的SiO2/Al2O3比值基本一致。

性状

主要表现为:

(1)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如我国境内白浆土有4个明显的土层:暗灰色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层(Ah),灰色-灰白色无结构的白浆层(Al),暗棕色-棕色粘重而紧密的淀积层(Bt)和棕色-淡棕色的母质层(C)。土壤和粘土矿物全量中,铁、铝移动明显,如氧化铁在白浆层中的含量为5.45~6.12%,而在淀积层则增至7.23~7.81%,其他氧化物如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均有同样趋势。但白浆层中氧化硅的含量则多于表层和淀积层。

(2)土壤质地粘重,物理性质不良。除黑土层外,其他各层次均较粘重。物理性粘粒及粘粒淋淀明显。白浆层粘粒为13~20%,而淀积层高达24~46%。白浆层容重1.5~1.6克/厘米3,通透性极差,总容水量不大。多雨时土层上部为水饱和甚至积水,造成土壤粘韧,耕性不良,温度低,幼苗生长不旺;无雨时又易缺水,造成表土龟裂、结壳,底土板结,根系难以向深层发展。

(3)土壤表层养分较高。有机质及养分元素主要集中在黑土层,未垦白浆土的有机质含量可高达10~15%,已垦土也在3~7%之间;全氮0.3~0.4%,全磷0.2%,全钾1.5~2.0%。但土层较薄,一般仅10~20厘米。表层以下各层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急剧下降。心土的有机质仅为0.5~1.0%;全氮、全磷均为0.03~0.1%,无团粒结构,pH在5~6之间。

类型

分为 3个亚类:

(1)白浆土。多见于台地高阶地、或低阶地中坡度较大的地方,黑土层较薄,厚度在12~17厘米,白浆层明显,肥力较低。

(2)草甸白浆土。多见于低阶地或高阶地下部地势较平缓的地方,黑土层厚约14~23厘米,白浆层发育较弱,肥力较高,是白浆土向草甸土过渡的类型。

(3)潜育白浆土。多见于低平地区,地表有短期积水,黑土层较厚约15~22厘米,是白浆土与沼泽土之间的过渡类型。

利用和改良

对分布在岗地上的白浆土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对分布在低平地区的白浆土则主要是注意合理排灌,或改种水稻。白浆土改良的中心环节是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深耕打破心土层或逐步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主要措施有:

(1)施用有机肥料,实行秸秆还田,以及种植绿肥、牧草和施用泥炭等。

(2)增加化学肥料,主要是氮、磷混合肥料的施用量。由于白浆土全磷含量低,有效磷含量更低,单施磷肥也有显著效果。

(3)深耕改土。在不使白浆层过多地翻至表层的前提下,结合施用有机肥料,逐步加深耕作层,以改善底层透水不良的性状。

参考文章白浆土上如何种好大豆?经济作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承福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浆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承福;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370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