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uexichongbing
[外文]:schistosomiasis
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腹痛、腹泻、粘液、血便、肝脾肿大及血尿,晚期出现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或尿路阻塞,重者死亡。从粪便、尿液或组织活体检查中找到虫卵或从粪中孵出毛蚴即可确诊。治疗的优选药物为吡喹酮。血吸虫属扁形动物门裂体科裂体属。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 japonicum)、埃及血吸虫 (S.hae tobium)和曼森氏血吸虫 (S. nsoni)三种。此外,东南亚的湄公血吸虫(S.mekongi)、马来血吸虫(S. layensis)和非洲中、西部的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也能感染人体。血吸虫病流行于北纬34°到南纬34°之间热带、亚热带地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农村。目前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6亿人口生活在流行区,其中有2亿病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适于本虫中间寄主螺类的繁殖,人与疫水接触机会亦多。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病(因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病原虫的生活史也首先经日本学者详细研究而阐明,故得名),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流行于长江以南大部分产粮区,患者多达1000余万人。经大规模群众性防治,至70年代发病人数已降至250万,台湾省仅发现动物感染日本血吸虫。
病原体及生活史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虫卵、毛蚴、母孢蚴、子孢蚴、尾蚴、童虫及成虫等7个阶段(见图)。血吸虫成虫为雌雄异体,体前端有口吸盘和腹吸盘。雄虫长10~18mm,背腹扁平,腹吸盘后体两侧向腹面中线卷曲,形成沟状,称为抱雌沟,用以抱持雌虫,二者呈合抱状,裂体吸虫之名由此而来。雌虫长14~22mm,呈线状,前细后粗。虫体表面光滑,无疣状圆凸物。一条雌虫每天产卵数依种类而异,曼氏血吸虫为100~500个,日本血吸虫产卵最多,达1000~3500个。成虫平均寿命约4、5年,但个别成虫可存活47年以上。
虫卵呈类圆形,平均为82~89×60~67μm,与其他吸虫卵不同之处为无盖,侧面有一个短小突起。虫卵产在小静脉内,虫卵发育后,内含毛蚴,毛蚴分泌的溶细胞物质透过卵壳,破坏血管壁,或多个虫卵结成团块阻塞血流,使血管壁坏死破裂而虫卵进入组织。周围有细胞浸润,形成虫卵性嗜酸细胞肉芽肿,此为血吸虫病时肝、肠、膀胱病变的病理基础。部分虫卵随坏死组织落入肠腔或膀胱腔,并随粪便或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略呈长椭圆形,体表具有纤毛。在水中作直线游动,并具有向光性和向上性,在水中多存在于光线较充足的上层。毛蚴对中间寄主选择性极强,侵入专一的中间寄生淡水螺体内,行无性繁殖,先发育成袋状的母孢蚴。母孢蚴两端钝圆,内含许多生发细胞,经分裂形成50个以上的子孢蚴。子孢蚴细长,体内的生发细胞和胚团继续分裂,分批形成数以千万计的尾蚴。尾蚴成熟后,穿破子孢蚴体壁,经螺体软组织而进入水中。从毛蚴侵入螺体至尾蚴发育成熟的时间随温度而异,一般需 7周以上。一个毛蚴侵入螺体后发育成的尾蚴均为同一性别。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寄主。埃及血吸虫及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寄主分别为双脐螺和小泡螺。湄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为拟钉螺,马来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为小罗伯特螺。间插血吸虫的中间寄主是福氏小泡螺。
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自由游动。尾蚴全长280~360×60~95μm,分体部和尾部。体前端为头器,在其中有一头腺。体部有5对钻腺,其分泌物含有粘蛋白、水解明胶及原胶原的蛋白酶和水解淀粉的多糖酶。尾蚴依靠其体部肌肉的蠕动和钻腺分泌物的酶侵入人体皮肤。尾蚴的活力和寿命与水温有关,温度愈高,活力愈强,死亡也愈快,在20℃水温条件下,尾蚴一般可存活48小时,一旦尾蚴与人体皮肤接触,最快可在10秒钟内侵入。尾蚴钻进皮肤时,即脱掉尾部转变为童虫。童虫在皮肤中停留1~2天后穿入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抵肺,再经10天到胃动脉,肠系膜外动脉的童虫再钻入小静脉,随血流到肝门脉系统,在此暂停,遇异性童虫即雌雄合抱,并移行到肠系膜静脉或膀胱静脉继续生长,于第24天发育成熟,开始产卵。只有能到达肠系膜毛细血管并进入肝门静脉的童虫才能发育成熟,误入其他器官者多不能生存,但可致异位血吸虫病,也有童虫在其他器官组织成熟并产卵的报道。异位血吸虫病多见于肺、脑等部位,异位寄生与入体尾蚴数多有关。
尾蚴钻入皮肤发育为童虫,童虫表膜有补体C3激活剂,可活化补体产生免疫反应,部分童虫被杀死,但部分童虫移行到肺后,激活补体能力消失,其表膜含类寄主抗原,将虫体自身的抗原掩盖,从而能逃避寄主体内抗体或免疫细胞对寄生虫抗原的识别。人感染后产生对童虫的致死因子即对再感染的抵抗力,使感染度不会进行性加重,这种免疫称为伴随免疫,等同于疟疾带虫免疫。
发病和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虫卵在人体组织沉积,引起肉芽肿。含毛蚴的虫卵分泌可溶性抗原物质,使寄主致敏,促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粒细胞聚集于虫卵周围,形成嗜酸性肉芽肿,曼氏血吸虫的虫卵性肉芽肿是迟发型超敏免疫反应的结果。而日本血吸虫的虫卵性肉芽肿可能是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的免疫应答所致,这是慢性血吸虫病的肝、肠、膀胱病变的根本原因。因日本血吸虫产卵量大,所以病变也较其他几种血吸虫病为重。肉芽肿的形成是寄主对致病因子的免疫应答,可将虫卵破坏及清除,但免疫系统反应过强,又破坏正常寄主组织。不断形成的肉芽肿,互相连接而形成纤维性变,导致肝纤维化、肠结缔组织增生及膀胱容积缩小等。
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期。潜伏期指尾蚴侵入人体即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引起症状这段时间,其长短与感染尾蚴量有关,平均为6周左右,潜伏期内可出现尾蚴性皮炎和童虫性肺炎,尾蚴性皮炎指肢体接触疫水的部位出现发痒的红色小丘疹。童虫移经肺部时,可出现咳嗽、胸痛等症状。上述症状常较轻微短暂,易被忽视,以后的临床表现因虫种而异。
诊断粪便、尿液及活体组织中查到虫卵或从粪中孵出毛蚴即可确诊。病史、临床表现及免疫学检查可作为诊断的参考。
防治治疗的优选药物为吡喹酮,具有毒性低、疗程短的优点。硝硫氰胺及呋喃丙胺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急性期病人应给予支持疗法并补充营养,必要时用小量皮质激素控制体温,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病原治疗。对晚期病例则宜采用内外科结合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措施。侏儒型患者经病原治疗后,其生长发育可有明显改善。预防应采取治疗病人、病畜和灭螺为基础的综合措施。经验证明,结合农业生产及农田水利建设,因时因地制宜,改变螺类孳生环境,则代价小而效果维持时间长;灭螺药灭螺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常用的灭螺药有氯硝柳胺、五氯酚钠、溴乙酰胺,N-三苯甲基吗啉等。此外,还应该注意水源的保护,改善供水系统并加 生宣教工作。血吸虫疫苗预防仍在研究中。
参考文章白城市牛、羊东毕血吸虫病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牛血吸虫病怎样防治?内科奶牛血吸虫病防治牛能否用锑剂治疗妊娠期血吸虫病?孕育儿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内科血吸虫病患者易发生阳痿吗性知识什么是猪血吸虫病?猪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飞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血吸虫病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飞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