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aolin
[外文]:forestation
在无林地上建立新林的生产过程。常作为人工造林的同义语。和森林经营组成森林培育的内容。无林地系指适宜造林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滩涂地、沙荒地和废矿基地等,一般统称宜林地。造林作业包括采种、育苗、栽植(或播种)及幼林抚育等;所形成的森林称人工林。
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较,其优点是:森林成熟期缩短;立木分布均匀,有利于土地、光能的充分利用;可选择目的树种,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根据树种特性和营林目的,形成单层或复层森林结构;便于集约经营,保持较高的森林生产率;经营管理方便,易于机械化作业。
研究人工造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称造林学,是森林培育学的一个分支。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人工造林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见林业科学),并形成了完整的造林理论和技术体系。造林学的基础学科是树木学、林木育种学、树木生理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森林气象学等,并与森林保护、森林经理、林业经济,以及营林机械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技术原则人工造林按不同的经营目的和特点,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及特种用途林 5种。为了保证造林质量使所造新林能够成林并在成林后能达到预期目的,一般应严格掌握下列技术原则:
(1)适地适树。即所选择的造林树种应与造林地自然条件达到协调统一。为此,首先要进行立地评价,即根据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和土地利用的历史情况,对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和生产潜力作出综合判断;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和树种的特性,选定很符合造林目的和最能适应造林地自然条件的树种。由于林业生产需要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和利用自然力,这一原则对造林的成败常具有决定意义。
(2)良种壮苗。即选用生命力强、具有优良目的性状的品种和生机旺盛、抗逆性强的苗木作为种植材料。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而且可以减少幼林抚育的工作量(见林木育种)。为了使森林整体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减少遭受病、虫等自然灾害的损失,在选用良种,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又为无性繁殖的树种时,应尽力避免品种过分单一。
(3)细致整地。目的是改善土壤环境,使其更有利于种植材料的成活和生长。整地的方式要既能改善土壤环境,又能避免土壤流失等不良后果。进行整地前要权衡投入的工作量与取得的效益(见造林整地)。
(4)精心种植。造林季节适宜,种时根系舒展,种后根系避免受风脱水,这是精心种植的 3个关键。任何一项处置失当,均会影响造林的成活甚至造成失败(见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
(5)合理密度。造林时的种植密度不仅直接影响造林费用、幼林抚育的年限及用工,而且与以后森林的经营管理以及经济收益有关。合理的种植密度必须通盘考虑林种的需要、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造林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经济上的投资与收益(见造林密度)。
(6)抚育保护。造林后分散生长的单株幼树最易遭受生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的危害。因此必须加强抚育保护,促进林木生长,以提高其本身的抗害能力,同时注意消除或减少各种危害的来源,才能保证幼林成活、成林。
我国造林概况据史籍记载,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有植树之举。以后历代都提倡种树。如秦始皇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驰道时“三丈而树,树以青松”。汉代《史记·货殖列传》有“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当时造林已达到一定规模。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列举杨、柳、榆、槐、松、栎、柿、枣、栗、花椒等30多种树木的植树造林经验,对造林地的选择和整地,种子的采集、加工和贮藏,苗圃的选地、播种和管理,直播、植苗和插条造林、幼林的抚育与保护等方面的技术都作了系统总结。辛亥革命以后,较突出的造林成就,有经国父倡导在江苏营造的教育林和在辽宁草河口造的红松人工林等等(见我国林业史、杉木、泡桐)。我国成立后,植树造林活动广泛开展。截至1987年,全国造林保存面积约3333万公顷。为了加快绿化祖国的进程,1979年确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1984年通过并颁布了《森林法》、《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和《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号召全国人民,人人动手,年年植树,以合作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同时鼓励个人植树造林的方针,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见林业经营形式)现在的全国造林重点项目有: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防护林体系(筒称三北防护林);华北、中原、东北等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化和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南方、北方的速生用材林基地和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基地;东北、西南等林区的迹地更新;缺柴地区的薪炭林等。在人烟稀少、条件适宜的偏远山区,还开展飞机播种造林。
世界造林概况为适应经济发展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需要,许多国家都日益重视营造人工林。其主要特点为:
(1)发展工业造林。选择自然、交通条件最适宜的地区,有计划地建设速生商品材基地,作为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在造林树种选择及产材的规格上,根据造纸、矿产或建筑业的特需进行定向培育。
(2)发展农村造林(也称农用林业)。因地制宜地营造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和饲料林等,发展多用途树种;有的地区还推行林农间作或林草间作,实行林、农、牧综合经营,以造林促进农、牧业发展。
(3)依靠科学技术,实行集约经营。特别是在选育良种,防治病虫害、抚育间伐、合理施肥以及进行短轮伐作业和机械化造林等方面,不断研究与采用新的技术,促进林木速生丰产,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合作造林,联合经营。许多国家在发展工业造林中,建立营林、林产品加工和科学研究的联合体,或林、工、商联合企业;在农村中,除家庭经营外,还组织多种形式的合作林场、营林联合体和林农协会等等。这不仅有利于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从多方面集中劳力、资金、土地、技术以发展林业经济,也有利于造林、育林、采伐、运输、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有机结合,达到以工养林、以林保工,使林业生产的全过程稳定发展。
参考文章杏树造林怎样提高成活率果树园艺山杏直播造林技术果树园艺适宜丘陵区造林树种──南酸枣果树园艺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造林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3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