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伊朗

[拼音]:Yilang

[外文]:Iran/Irān

亚洲西部国家。北邻苏联,东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连土耳其和伊拉克,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南扼波斯湾口,位居交通要冲。面积164.8万平方公里,人口4341.4万(1984)。首都德黑兰。

自然地理地形

地处伊朗高原西部,全境90%的土地是高原和山地,平均高度1200米。高原大致分布在中部,四周山脉环绕。北面为陡立狭长的厄尔布尔士山脉,西南和南面为宽广的扎格罗斯山脉,东部为地形复杂的加恩山脉。山间河流穿过山前荒漠注入湖泊或消失在沙漠中,形成广阔的内陆流域。南北两侧是狭长的沿海平原。

中部高原辽阔,约占全国土地的一半以上,大致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海拔700~1000米,略向东南倾斜,多沙漠盐泽,如卡维尔盐漠和卢特荒漠。高原边缘有一系列绿洲,如德黑兰、库姆、卡尚、亚兹德、克尔曼、马什哈德等地。古代交通大道和现代公路、铁路中,有些就是连接这些绿洲发展起来的,形成围绕高原的环形路线。

厄尔布尔士山脉为褶皱山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北坡陡峭,达马万德峰海拔5604米,是全国和西亚第一高峰。森林葱郁,富煤矿和水力资源。有些山口是内地与里海沿岸的通道。厄尔布尔士山脉和里海之间是一带狭窄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为水稻主要产地。克孜勒乌赞河,长720公里,为伊朗第二大河,水力资源丰富,下游为重要棉产地。厄尔布尔士山脉东段,山势低降,主要有两支平行山脊:东北为科佩特山,东南为阿里山、比纳卢德山,其间成陷落谷地,土壤肥沃,“丝绸之路”即从此通过。厄尔布尔士山脉西北与扎格罗斯山汇集形成一片高原,是亚美尼亚高原的组成部分,高度平均3000米左右,其间多陷落盆地和河流侵蚀成的峡谷,盆地水草丰茂,谷地土壤肥沃,是全国重要农牧区之一。乌尔米耶湖(雷扎耶湖)是伊朗第一大湖,湖水盐度高,湖滨土地不宜耕种。

扎格罗斯山脉是伊朗较大山脉,主体部分从哈马丹和克尔曼沙阿附近,自西北向东南绵延1200公里,平均高度3000米左右,有些山峰达4000米以上;溪谷纵横,形成格状水系;其间有著名的设拉子盆地和加乌胡尼盐沼。山地富藏矿物资源,山麓西南侧是世界重要石油产地之一。南段山势低降至海拔2000米以下,山脊分散,成东西走向。扎格罗斯山与波斯湾和阿曼湾之间的沿海平原狭窄,唯有波斯湾头卡伦河下游平原比较广阔,是全国较大平原,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延续。卡伦河发源于扎格罗斯山,长 850公里,是伊朗最长河流,也是唯一可通航的河流。在阿巴丹附近汇入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海轮可上溯至阿瓦士。

中央高原东部山地,地形较复杂,塔夫坦山达4042米,为一巨大火山锥,现仍有活动。山地之间的河谷和盆地,是重要农牧区。

气候

以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占优势。南部属热带干旱气候。大陆性显著,夏热冬寒,温差大,地区差异显著。北部山区1月平均气温-10℃,常有降雪,而波斯湾沿岸气温则为14~19℃。夏季炎热,大部分高原山地 7月平均气温30℃,南部沿岸和高原低盆地达32℃以上,锡斯坦绝对很高气温达47~48℃,是亚洲热地区之一。年较差较大,唯里海沿岸受海风调剂,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年降水量 400毫米,大致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里海沿岸和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年降水量常超过1000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多地区。西北部和西部山地年降水量500~750毫米,中部和东部广大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高原中部不到100毫米。冬季西风带南移,降水较多。西南部一些地方,冬雨量占全年降水量60~75%。东南山麓偶尔受印度洋夏季风影响,稍有降雨。里海沿岸夏季北风吹过海面,吸收水气,至山地北坡形成地形雨,年降水量较均匀。

自然资源

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荒漠,植物稀少,以生长稀疏草类和多刺植物为主。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1%,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森林茂密,多阔叶林,是主要木材产地。扎格罗斯山脉西部山麓有稀疏森林。南方生长有灌丛和矮树。

矿藏丰富。石油探明储量137亿吨,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扎格罗斯山脉西南麓,储油构造良好,开采条件极为有利。还有铁、铜、铅、锌、铬、镍、铝土、金、绿松石、煤、岩盐等矿。煤田主要分布在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部和东部,大部分为烟煤。金属矿大多分布在阿塞拜疆到呼罗珊之间的北部山地和从阿拉克至克尔曼之间库赫鲁德山区。克尔曼西北的巴夫格是较大铁矿蕴藏地,含铁率高。铜储量估计有10亿多吨,较大铜矿在克尔曼西南萨切什梅赫。铅、锌和铜矿较广泛分布在北部山地。伊朗还是世界上较大铬铁矿储藏地之一,阿巴斯港以北蕴藏量多。岩盐在南部山地分布较广,沙漠中盐湖盐藏亦富。珍贵的绿松石矿藏在东北部的内沙布尔。

居民

人口在西亚仅次于土耳其居第二位。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6人。在水源充足、农业发达地区和石油产区人口稠密。从波斯湾头经德黑兰到里海沿岸一线以西,面积占全国不到1/3,而人口却占85%,每平方公里达55人,其中里海沿岸和德黑兰到大不里士一带人口最密,每平方公里50~100人。中央高原和东南部人口稀疏,每平方公里不到5人。城市人口占全国52%(1981)。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首都德黑兰( 599.7万)。50万人以上城市有伊斯法罕、马什哈德和大不里士。

伊朗是多民族国家。波斯人约占全国人口一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其次是阿塞拜疆族,约占总人口22%,主要聚居在西北部;库尔德族占9%,分布在扎格罗斯山区。此外,还有卢尔人、巴赫蒂亚尔人、俾路支人、卡什凯人、 阿拉伯人、 土库曼人和亚美尼亚人等。居民95%以上信奉的 教(什叶派占绝大多数)为国教。波斯语为国语。

历史

伊朗为文明古国。旧称波斯,我国古称安息。远在4000年前后,居住在高原上和卡伦河流域的依蓝人等垦殖土地,开始发展农牧业。公元前1000年波斯人定居高原西北部。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修筑地下渠道(坎儿井),发展灌溉农业。公元前 6世纪,创建波斯帝国,至大流士—世时(公元前522~前485),形成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亚历山大所灭。嗣后又建立安息王朝和萨珊王朝。经济繁荣,和我国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成为重要国际商道。公元642年,阿拉伯人统治了伊朗,大部分人改信 教。18世纪后又成为英、俄争夺的目标。20世纪初实际上被英、俄所瓜分。1905~1911年,伊朗人民掀起 运动,1925年建立君主立宪王国。1979年王朝被推翻,建立伊朗 共和国。

经济地理

长期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订了 5个发展计划。60年代开始,实施一些改良措施,经济有所发展。1960~1978年农业和工业生产分别增长 1.3倍和3.8倍,人均总产值增长2.9倍。1978年以来,由于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正常发展。198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00美元,工业总产值仅及1978年的40%,石油产量仅及1/4左右。

工业

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43%,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石油开采较早,从1872年英国取得石油资源让与权后,迄1973年止,石油工业一直掌握在英美石油公司手中。1973年收回“租让区”的全部资源和设施,1981年全部接收外国公司的石油企业,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外国对石油的控制和垄断。

伊朗盛产石油,是世界较大石油输出国之一。1974年产量曾达3亿吨的很高纪录。此后,产量下降,1981年产油7500万吨,1982年超过1亿吨。出口石油收入占国民收入的70%、外汇收入的95%。全国油田50多个,主要集中在扎格罗斯山西南麓。油田北起提斯孚尔,南至布什尔,大油田有阿加贾里、马伦和加奇萨兰等,所产原油约占全国80%以上,大部分供出口。还有西部的纳夫特沙阿油田、中部的阿尔博兹油田,所产原油供国内消费。波斯湾海域已开采的油气田有萨桑、大流士、罗斯塔姆等。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帕扎南是世界大天然气田之一。东北部也发现有天然气田。石油和天然气提供国内燃料消费的95%左右。原油主要从海上出口。初期西南部所产原油经输油管送到波斯湾头阿巴丹港出口。50年代后期改由马舒尔港输出。60年代又在海湾中哈尔克岛建立深水港,成为世界上较大石油输出港之一。该岛距离大陆40公里,建有 6条油管直通油田。港区平均水深19~22米,能容纳25万吨级油轮,并建有海中码头,可供50万吨级油轮停泊。北部马斯吉德苏莱曼附近各油田有油管通阿巴丹港。马舒尔港是阿巴丹炼油厂产品的输出港。此外,还建有阿瓦士—德黑兰—马什哈德和阿瓦士到地中海岸土耳其的伊斯肯德仑港输油管,以及向北通苏联边境和向东通设拉子等油气管道。炼油工业规模居海湾产油国家首位,年炼油能力为5326万吨。以阿巴丹炼油厂规模较大,年炼油能力为3000万吨,集中全国炼油能力60%。1968年又在德黑兰建立炼油厂。其他炼油厂规模较小,分布在纳夫特沙阿、马斯吉德苏莱曼等原油产地。此外,在设拉子和拉万岛也兴建起炼油厂。两伊战争后,由于阿巴丹炼油厂遭到严重破坏,现年炼油能力已下降到2700万吨。石油化工是60年代新兴工业,霍梅尼港的化工厂是世界较大化工厂之一,生产硫磺、酸类和化肥等。在设拉子、阿巴丹和哈尔克岛也建有化工厂。产品部分供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食品、纺织和建筑材料工业有较快发展。60年代后着重发展电视、电冰箱等消费品生产和汽车、钢铁、机械等工业。利用本国原料在伊斯法罕建立了钢铁厂,还有阿拉克炼铝厂、钢铁厂和阿瓦士轧钢厂。德黑兰有汽车装配厂。伊斯法罕和哈马丹等地建有水泥厂。纺织以棉、毛纺织为主,原料自给,分布较广。伊斯法罕、德黑兰和大不里士是重要纺织中心。波斯地毯世界驰名,是仅次于石油的出口物资,克尔曼是全国地毯业中心。食品工业有榨油、面粉、卷烟、酿酒、罐头等,多分布在德黑兰、大不里士和里海沿岸各城市。(见彩图)

农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过去占重要地位。7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有很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大为下降,从1962年的32%降到80年代初的8%。全国可耕地占国土面积30%,已耕地占11.5%;灌溉地约占全部耕地36%以上。灌溉主要依靠坎儿井和河水。在萨菲德河、卡伦河等修建水库,扩大耕地面积,并向城市提供水电。60年代粮食曾一度自给,70年代农业年均生产增长率仅 2%,粮食自给56%。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次为大麦。主要分布在北部里海沿岸和高原边缘各绿洲。水稻产在里海沿岸和卡伦河中下游。此外,椰枣产于南部沿海平原,产量在西亚仅次于伊拉克。经济作物以棉花为最重要,较大棉产地在里海东岸。甜菜种植较普遍,甘蔗集中在卡伦河下游。洋麻、烟草和桑、茶叶等都产在里海沿岸。盛产亚热带、温带水果,部分可出口。葡萄株植普遍,多分布在北部丘陵地。柑橘产于里海和南部沿岸。其他有桃、李、杏等。

畜牧业以羊为主,头数在西亚仅次于士耳其。其他为牛、马、驴、骡等。部分居民从事游牧、半游牧。多散布于山区和半荒漠地带,天然牧场约占国土面积27%。水产资源丰富。里海盛产鲑鱼和鲟鱼,并以产鱼子酱著称。波斯湾产沙丁鱼、鲭鱼和蛎,80%供出口。

交通运输

公路占重要地位,全长 5.6万公里。德黑兰是公路网中心,向西经大不里士可通土耳其和苏联;向东沿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到达马什哈德,并通阿富汗;向北通里海各港市;向南经库姆分 3路到达波斯湾沿岸各港市。另有支线通巴基斯坦和伊拉克。马什哈德—德黑兰—巴赫塔兰线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铁路长4500多公里,主要有3条干线:

(1)纵贯线,从波斯湾的霍梅尼港经德黑兰到里海岸沙阿港,全长1400公里。连系南北海港,并贯穿德黑兰与石油产区和南北农业区,成为全国一条经济大动脉。

(2)东西干线,东起马什哈德,西至大不里士,全长1500公里,向西连接土耳其和苏联的铁路。

(3)从首都德黑兰经库姆、伊斯法罕、亚兹德、克尔曼到扎黑丹、通联高原边缘绿洲和工矿城市,并东通巴基斯坦。

海运发达,集中在波斯湾,90%以上进口物资通过南部海岸各港口。主要港口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尔,均位于卡伦河和阿拉伯河汇合处,后者距河口56公里,有铁路通往内地,港口设备良好。霍梅尼港位于波斯湾内,是伊朗纵贯铁路终点。布什尔位于波斯湾岸一小半岛上,是过去对外通商港口。阿巴斯港位于霍尔木兹海峡北岸,扼波斯湾口,为南方主要对外贸易港。以上港口的吞吐量占全国进出口货物3/4。

航空运输也较发达。1944年建立航空公司。全国现有18个机场,其中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阿巴丹、阿巴斯为国际机场,有 国际航线。

外贸

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石油是主要出口商品,1982年占出口总额97%;还出口地毯、棉花、皮革、干果、化工产品等。进口主要有机器装备、车辆、钢材和食品等。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欧、 日本、 美国、苏联、东欧和波斯湾各国。80年代以来,同发展我国家的贸易额有增长。

地区经济差异

(1)里海沿岸区。气候温暖湿润,夏作水稻、棉花、烟草,冬作为小麦与豆类,还有桑茶和柑橘等。工业以轻纺业为主。

(2)中部以德黑兰为中心的工业区。集中全国工业80%,部门较齐全。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

(3)波斯湾沿岸产油区。工业以采油、炼油和石油化工为主,并发展起钢铁、原子能工业。农业以椰枣,柑橘为主。在灌溉区出产甘蔗和棉花。

参考文章伊朗、伊拉克、卡塔尔、科威特的由来世界史伊朗:波斯古国遗梦恍如昨日保健养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允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伊朗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允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342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