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麻醉

[拼音]: zui

[外文]:anesthesia

施行手术时或进行诊断性检查操作为消除疼痛、保障病人安全、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而采取的各种方法,亦用于控制疼痛。进行手术或诊断性检查操作时,病人会感到疼痛,需要用 或其他方式使之暂时失去知觉。手术或检查操作还可引起精神紧张和反射性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手术可引起恶心、呕吐。长时间的不舒适的 (如俯卧位),可增加病人的不适和痛苦。因此应使病人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在对不良 无反应、暂时失去记忆的情况下接受手术。有些手术,例如腹部手术,还需要肌肉松弛,才便于探查和操作。行胸内手术时开胸后,引起人为的气胸,导致呼吸紊乱,需要进行呼吸管理。手术时创伤、出血、体液丢失、 影响可引起病人生理的变化,如低血压、休克、呼吸抑制等,因此麻醉过程中还要连续地严密观察病人的变化,随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等。对特殊或危重病人,还要进行更细致的各种生理功能监测,根据病人的变化,进行必要的治疗处理,如输液、输血、吸氧及其他对症治疗。麻醉学就是研究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急救复苏和疼痛治疗的一门学科。是从外科学分出来的一门年青的专业。

工作范围

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工作、重症监护、急救复苏及疼痛治疗:

(1)临床麻醉。涉及麻醉前后围手术期的一切处理。麻醉前准备工作如了解病情,结合手术选择最适当的麻醉和药物。为了减少病人术前的精神紧张,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可适当给予镇静药、镇痛药、抗胆碱药等麻醉前用药。麻醉前要禁食、以防麻醉、手术时发生呕吐、误吸等合并症。病人接到手术室后,按照操作要求施行麻醉。麻醉、手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处理。麻醉后将病人安全运返病室或麻醉恢复室,继续进行监测治疗,直到病人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麻醉时和麻醉后作好麻醉记录。对于特殊问题,应组织讨论以总结经验教训。

(2)重症监护。危重症病人或麻醉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如发生循环、呼吸、神经、肝、肾、代谢等方面的功能严重紊乱者,可以集中在集中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重症监护单位,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周密和精良的监测治疗,麻醉专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休克救治和呼吸疗法等。

(3)急救复苏。手术麻醉过程中会突然发生心搏呼吸停止,在急诊室和病室等场合由于各种原因也可能发生的循环、呼吸功能衰竭,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如疾病、创伤、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复苏,这时都需要麻醉工作者利用他们平时熟悉掌握的复苏术参与抢救。

(4)疼痛治疗。对于各种急慢性疼痛(如创伤后疼痛、腰腿痛、神经痛、肿瘤疼痛、中枢性疼痛),麻醉医师可以利用他们所熟悉掌握的各种止痛方法,在门诊或病室对病人进行疼痛治疗。总之麻醉工作的范围已日益扩大,麻醉场所已迈出手术室,麻醉技术在整个医院及社会上都充分发挥作用。

简史

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手术麻醉的传说和记载。但化学 物的出现才使麻醉得到迅速发展。1772年发现氧化亚氮(笑气),1844年H.威尔斯将它用于牙科治疗。1842年,C.W.朗首次施行乙醚麻醉手术成功。1846年W.T.G.莫顿当众示范乙醚麻醉下的手术,大获成功。乙醚麻醉开创了现代麻醉学的先声。1847年,氯仿用于分娩镇痛成功。以后相继发现氯乙烷、乙烯醚等吸入 ,开展了全身麻醉。1884年开始应用于局部麻醉,以后又应用于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20世纪后继续出现许多新的 ,如氯烷、硫喷妥钠等全身 ,普鲁卡因等局部 。1932年环己巴比妥用于临床,1934年硫喷妥纳用于临床,开创了静脉内麻醉。1935年发现管箭毒,肌肉松弛药的出现改善了全身麻醉的效果。在麻醉方法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进步,诸如气管内插管技术的应用,具有吸收二氧化碳装置的密闭麻醉机的问世,都大大提高了临床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19世纪即有人将乙醚麻醉动物的体温降到25℃,则不继续使用 手术也能进行。1950年进行全身体表降温,阻断循环,施行心脏手术,以后低温及深低温配合体外循环广泛用于某些心内直视手术等。1962年后用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的血管扩张药(如硝普钠)于控制性降压,可用于心血管手术、颅内手术等血供丰富器官的手术。 麻醉、中草药麻醉也在研究中。心肺复苏早已有之,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麻醉机械及气管内插管也用于复苏,并出现各种人工呼吸器。1950~60年代,提出胸外心脏按压法。心肺复苏也发展为心肺脑复苏,1958年开始开展重症监护工作。

麻醉方法

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复合麻醉。又根据 进入体的途径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见全身麻醉)和基础麻醉。基础麻醉是将某些全身 (常用的有硫喷妥钠、 )肌肉注射,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然后施行麻醉手术。局部麻醉为利用局部 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使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常用的方法包括椎管内麻醉(阻滞)、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表面麻醉等。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 通过脊椎穿刺、注入到椎管内,其中注入蛛网膜下腔的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或腰麻,注入硬脊膜外腔的称为硬脊膜外腔阻滞。神经阻滞是将局部 注射到身体某神经干(丛)处,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痛觉传导阻滞,常用的神经阻滞有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阻滞。区域阻滞则是将局部 注射于手术部位的周围,使手术区域的神经末梢阻滞而达到麻醉的目的。局部浸润麻醉是直接将局部 注射至手术部位,并均匀地分布到整个手术区的各层组织内,以阻滞疼痛的传导,是临床小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表面麻醉为将渗透性强的局部 如丁卡因等,喷雾或涂敷于粘膜、结膜等表面以产生麻醉作用。

复合麻醉是麻醉中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或更多的 、辅助药(如镇痛药、安定药等)或麻醉方法,使之相互配合截长补短,以增强麻醉效果,保障病人安全,以及满足某些手术的特殊要求。如使用芬太尼,氟哌啶等施行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在全身麻醉下应用物理降温(全身冰水浴),从而降低全身代谢,增强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的低温麻醉;使用降压药如硝普钠等,使动脉血压暂时下降到适当水平,以减少手术出血,便于手术操作的控制性低血压等。又有合并应用 或中草药和镇痛安定药的复合麻醉。应根据病情和手术需要,麻醉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来选择麻醉方法。

参考文章哮喘患者用什么药物进行麻醉的维持?临床医学简述小儿麻醉诱导常用技术。临床医学硬脉外麻醉较脊髓麻醉有什么优点?临床医学简述缺血性心肌病病人麻醉诱导和维持期如何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临床医学简述高血压病人麻醉前准备的原则。临床医学简述小儿硬膜外麻醉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临床医学简述神经外科麻醉现状。临床医学新生儿麻醉前需要什么特殊的准备?临床医学简述脊髓麻醉的神经后遗症。临床医学区域麻醉通过什么方式产生低血压?临床医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翔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麻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翔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320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