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石门山

①在今辽宁辽阳市东南。明《辽东志》卷1:石门山在“(辽阳)城东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华表山”条下:“有石门山在司东南四十里。旧有石门砦,万历中,李如松救朝鲜,道出于此。”②在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后汉书·公孙瓒传》:中平间,乌桓入寇,“瓒追击,战于属国石门,虏遂大败”。注云:“石门,山名,在今营州柳城县西南。”③一名土门子。即今吉林安图县东南石门镇。清光绪《珲春境内村屯里数》:“再西北土们子,至城三百五十里,至老头沟五十里。”清末立“石门山”碑。④在今江苏溧阳市西南。《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溧阳县:石门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有两山相距如门”。⑤在今安徽铜陵县南。《方舆纪要》卷27铜陵县:石门山“在县南十五里。两山石壁,对峙如门”。⑥在今安徽黟县东南二十里,章水东岸,当盆地南口。《方舆纪要》卷28黟县:石门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凿石为门,下瞰溪潭,壁立千仞。沿岩凿路,名曰栈阁,仅可通人,断处以木济之,古号石门”。现已辟为公路,为县南主要通道。⑦在今安徽含山县南。《舆地纪胜》卷48和州:石门山“在含山县南二十里。有谷道十里许,商旅经行,其壁峙立如门”。⑧在今安徽东至县东南。《寰宇记》卷105建德县:石门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双壁耸峙,望之如门”。⑨在今浙江嵊县西北。《清一统志·绍兴府一》:石门山“在嵊县西北二十五里。有石洞、龙湫、沸泉诸胜。又县西北九十里亦有山名石门,两石峭立如门”。南朝宋谢灵运有《登石门很高顶》及《夜宿石门》诗。⑩在今浙江永嘉县南。《清一统志·温州府》:石门山“在永嘉县北十五里,上多名胜。谢灵运尝游此”。(11)在今浙江青田县西。《元丰九域志》卷5:处州青田县“有石门山”。《方舆纪要》卷94青田县:石门山在“县西七十里。两峰壁立,相对如门,石洞幽深,飞瀑喷泻,上有轩辕丘,道书以为第三十洞天”。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即此。(12)在今浙江江山市南石门镇。《方舆纪要》卷93江山县:石门山“在县南三十里。往来者皆道出山麓,谓之石门街”。(13)在今浙江安吉县(递铺镇)北。《艺文类聚》卷8吴均《与顾章书》:“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遂葺宇其上。”即此。(14)在今江西瑞金市西。《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瑞金县:石门山“在县西四十里。巨石峻峭如门,止容一骑”。(15)在今江西金溪县西南。《清一统志·抚州府一》:石门山“在金溪县西南四十里。盱水与清江水合流,环其四面,山屹立中流”。(16)在今江西靖安县北四十里。《舆地纪胜》卷26隆兴府:石门山“在靖安县北四十里。《权载之集》,海昏南鄙亦有石门山。又权巽诗云,兹山甲天下,葱翠自开辟;石磴缘空青,新营眩金碧”。《清一统志·南昌府一》:石门山“在靖安县北四十里,泐潭之右。《县志》,上有宝莲峰,即马祖道一卓锡之地。峰侧有宴坐岩”。(17)在今江西婺源县东。《方舆纪要》卷28徽州府婺源县:石门山“在县东九十五里,与大鳙山相接。山巅有石岩,空洞若门”。(18)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五十里。上有石门寺。崄河发源于此。唐李白有《鲁郡东石门送别杜二甫》诗。(19)在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东北。《清一统志·莱州府一》:“山状如门,天欲雨,则云自门出。”(20)在今山东蓬莱市西十里。《方舆纪要》卷36蓬莱县:石门山“山口甃石,为驿路所经”。(21)在今湖北石首市东南。《寰宇记》卷146石首县:石门山“梁邵陵王纶崇奉道士张京于此置观以处之,凿石开径,其状若门,因名石门山”。(22)在今湖北郧西县东南。《方舆纪要》卷79郧西县:石门山“在县东南十五里”。(23)在今湖北恩施市西南。《方舆纪要》卷82忠孝安抚司:石门山在“司南一里”。(24)在今湖北鄂州市东五里。《方舆胜览》卷28寿昌军:石门山“两石对峙如门。唐武昌令马安与元次山同游,石刻存焉”。(25)在今湖北巴东县东北。《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走径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寰宇记》卷148归州巴东县:“石门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山有石径,深若重门。”(26)在今湖南华容县东三十里。《明一统志》卷62岳州府:石门山“一名仙庐山。有七峰,甚高。将雨则云起峰上,霁则云复归中”。(27)在今湖南新邵县北。《方舆纪要》卷81宝庆府邵阳县:“石门山在府(今邵阳市)北六十里。横亘数十里,两山相夹如门,为郡水口。”(28)在今湖南桂阳县西南六十里,接嘉禾县界。《舆地纪胜》卷61桂阳军:石门山“有岩穴如门,岿水自蓝山穿石门西注,舟筏皆经其下”。《清一统志》称“俗呼为仙人桥”。(29)在今湖南石门县西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77石门县:石门山“岩石壁立如门,县以此名”。(30)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北三十里石门。《史记·南越传》:汉元鼎六年(前111),“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陕,破石门,得越船粟”。《索隐》引《广州记》:“在番禺县北三十里。昔吕嘉拒汉,积石镇江,名曰石门。”《舆地纪胜》卷89广州:石门“在州西北二十里。两山对峙,横截巨浸,据南北往来之冲,屹若门阙”。《元史·周全传》:至元十三年(1276),“以游骑巡广中,过灵星海、石门,敌势甚张,全奋戈杀敌”。即此。(31)在今广东中山市西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香山县:石门山“中有洞,宋末尝拒元兵于此”。(32)在今广东徐闻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04徐闻县:石门山在“县西北六里。高十余丈,周围十里。上有巨石,耸峙如门。山巅有潭,四时不竭。一名石门岭”。(33)亦名下斫山。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明史·地理志》 怀远县:“西北有九曲山,山南为石门山,两山夹峙。”《清一统志·柳州府》:石门山“在怀远县西北七十里,大江滨,左右两山夹峙,峭壁如门,亦曰下石门”。(34)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07富川县:石门山“四围峭壁,有门仅容一人,其中平原旷野,居民百余家”。(35)在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舆地纪胜》卷114融州:石门山在“县西十八里。其山相对如门,曰上石门山。县北有下石门山。怀远县南亦有石门岭”。《方舆纪要》卷109融县“云际山”条:石门山“两峰夹峙江岸,岩石峻削若门,土人谓之上石门。其在怀远县境者曰下石门”。(36)在今四川开县北一百里。《寰宇记》卷137万岁县:石门山“在县东北十里”。《方舆胜览》卷59开州:石门山“在清水县东北十里。有石穴至深”。《方舆纪要》卷69开县:石门山在“县北百里。山有石穴,名盘头洞。洞有水,出嘉鱼”。(37)即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平武县东南界上之龙门山。西晋左思《蜀都赋》:“缘以剑阁,阻以石门。”《元和志》卷33江油县:石门山“在县东一百三里。有石门戍,与氐分界”。《寰宇记》卷84江油县:石门山,“《汉水记》云:与氐分界于石门。仇池城去石门四百余里。……顾野王《舆地志》云:石门在褒中之北,汉中之西。今按:其山两边有石壁相对,望之如门,邓艾伐蜀历此”。(38)在今四川高县西北。《明史·地理志》庆符县:“南有石门山,石门江经其下。”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3庆符县:石门山“在县南五里,即古石门道也”。(39)在今贵州贵阳市东六十里。明曹学佺《名胜志》:“山石对峙如门,故名。”。(40)在今云南陆良县西。《清一统志·曲靖府》引《陆良州志》:“州西平壤之上,有石门山,石笋森密,参差不齐,周匝十余里,行者穿其中,故曰石门。”(41)在今云南建水县东北。《清一统志·临安府》:石门山“在建水县东北百里。箐口凿石为门,以通车马。下临曲江,临隘可守”。(42)在今陕西旬邑县东南,接耀县界。《史记·秦本纪》:献公二十一年(前364),“与晋战于石门”。《元和志》卷3三水县:石门山“在县东五十里。峰岩相对,望之似门”。明于此设关,并置巡司。(43)在今甘肃临潭县东南。《清一统志·巩昌府一》:石门山“在洮州厅南十里。两山相对如门,山即古叠州之地,今为蕃界,俗名石门金锁,限隔羌夷”。(44)即皋兰山。在今甘肃临夏县南。《水经·河水注》:“漓水又东北径石门口,山高险峻绝,对岸若门,故峡得厥名矣。”《元和志》卷39河州凤林县:石门山“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山高险绝,对岸若门,即皋兰山门也”。(45)在今甘肃武山县东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59宁远县:石门山“四围砦峡,仅容一门, 曰石门,山口为要隘。又山下有洞,光映如月,名夜月洞”。(46)即须弥山。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九十里。《魏书·地形志》:新平郡高平县“有石门山”。 (1)古山名。(1)在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北二十五里。有石洞、龙湫、沸泉诸胜。又县西北九十里亦有山名石门,两石峭立如门。谢灵运有《登石门很高顶》及《夜宿石门》诗。(2)在今浙江省青田县西。两峰对峙如门,故名石门。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即此。(3)在今湖北省巴东县东北。山有石径,深若重门。三国蜀汉刘备为吴陆逊所破,走经此山,追者甚急,乃烧铠断道,逾山越险,得免。即此。(4)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西北。为南海县地。《史记·南越传》:“元鼎六年(前111年)冬,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陿,破石门。”《舆地纪胜》:“两山对峙,横截巨浸,居南北往来之冲,屹若门阙。”(2)今山名。(1)在安徽省黟县南。壁立千仞,下瞰溪潭。古时凿石为门,开一径仅可通人,名小剑门。石断处支木以行,曰栈阁。现已辟为公路大道。(2)在山东省曲阜市东北。北、东两面与宁阳县交界。因两山对峙如门,故名。山体近圆形,由狼窝山、老虎窝顶、谷山、黄山、皮花顶等八个山头组成,很高点老虎窝顶海拔486米。山势东陡西缓。山腰有玉泉寺,习称石门寺。山西坡有石门寺林场。山间泉涧纵横,洞壑深幽,有水雪涧、蟠龙洞等胜境。唐诗人李白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3)在甘肃省天水市城区东南。因南、北两峰对峙似门得名。全山尚有小南峰、小北峰,四峰笔立,陡岩峭壁,险峻悬绝。《秦川志》:“石门山东南百余里,其山壁立千仞,苍翠欲滴。四周峭壁无径,中通路若门,因号石门,盖天险也。”山上林木藤萝蔽日。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三清殿、玉皇殿、钟楼等建筑。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4)在陕西省旬邑县东,接淳化县北境。《史记·秦本纪》:献公二十一年(前364年)“与晋战于石门”,即此。海拔 1855 米。山顶有两峰,高峻插天,对峙如门,中有大道直通淳化、耀州。以汉武帝于此立关为名。峰上有扶苏庙,传为秦太子扶苏授国典三物处。山中林木茂盛,有名贵药材百余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邈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门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邈;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288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