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喇曼,C.V.

[拼音]:La n

[外文]:Chandrasekhara Venkala Ra n(1888~1970)

印度物理学家。1888年11月7日生于特里奇诺波利(今蒂鲁吉拉伯利),在大学里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得物理学的金质奖章,1904年即16岁时就获学士学位。1906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关于矩形孔产生非对称衍射带的问题),1907年获硕士学位。因身体不好,未能出国深造,而在 任职达10年。其间在印度科学研究协会实验室进行弦的振动和乐器理论的研究。1917~1933年任加尔各答大学物理学教授。在此期间,由于喇曼的影响,M.萨哈和S.玻色等人都来到加尔各答,从而使加尔各答成为印度的科学研究中心。由于喇曼在声学方面的成就,1924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喇曼是1924年成立的印度科学委员会的创建人之一;1926年又创办了《印度物理学杂志》。1933年他到班加罗尔任印度科学学院院长(直到1937年)和物理系主任(直到1948年)。1934年他创建了印度科学院,1948年建立喇曼研究所,同年被任命为印度国家教授。1970年11月27日在班加罗尔逝世。

喇曼在20年代进行光散射的实验研究。1922年,他发表了应用爱因斯坦—斯莫卢霍夫斯基涨落理论解释海水呈蓝色的论文。1923年,在他领导下,K.R.雷马内森在观察液体散射光时,发现有强度很弱的、相对于激发光谱线有位移的二次辐射。喇曼及其助手们经过不断实验验证,肯定了当单色光定向地通过透明物质时,散射的光中,还含有一些弱的光,其谱线位移为一恒量。1928年他和K. S. 克里什南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一发现。这一现象被称为并合散射效应,即喇曼效应。这种谱线位移反映了散射分子所吸收的能量。喇曼的发现,证实了1923年A.G.S.斯梅卡尔的理论预言。为此,喇曼获得了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亚洲科学家。1935~1936年他和N.S.纳根德拉·纳特发表了关于液体中超声波对光的散射的重要论文(见声光作用)。在50年代,喇曼研究了宝石和矿石的光效应,他认为金刚石受紫外线的激发而发光,并非由于杂质和缺陷,而是金刚石的固有特性。在60年代,喇曼还转而研究颜色和生理视觉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视觉的新理论,于1968年发表了《视觉的生理》论文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喆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喇曼,C.V.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喆;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270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