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笼效应

[拼音]:longxiaoying

[外文]:cage effect

又称笼蔽效应。为用圆球模拟溶液中的分子偶遇而提出的,表达液相中分子运动物理图象的一种模型。采用一个中间有槽的容器,槽中盛有可滚动的球,稀少的球代表“气相”,密堆积的球代表“液相”。将球搅动,使它们运动,测定一对带标记球的碰撞次数。结果发现,在“液相”情况下标记球发生碰撞后,周围形成一个溶剂笼,在彼此分开以前,在笼中要反复碰撞很多次。因此得出液相中存在笼的结论。

根据X射线衍射实验,整体的无规则紧密堆积和局部的规整排列构成了液相结构的特征。考虑到上述模拟实验,把液相中的分子运动描绘为:溶质分子存在于溶剂分子笼中,由于液相中两个分子的中心间距比分子的碰撞直径小,一个分子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才能从两个分子中间挤出去,加之液体中分子热运动的平均自由程很短(约与分子直径同数量级),很少有分子能进行穿过液体的平动,所以分子的运动似乎要经历一系列的反射运动。可以把它看成是在周围分子组成的分子笼里的一种振动,它不属于分子中原子振动的范畴,此振动将持续到分子有可能作扩散性跳动,而从相邻两分子中挤出为止。计算表明,正常的液体〔即粘度为10-3千克/(米·秒)〕中,分子的振动周期为10-12~10-13秒;分子在一个溶剂笼里停留时间可长达 10-8~10-11秒。如果液相分子的运动速度为102~104厘米/秒,则笼中分子每秒可振动102~104次,换言之,要反复经历 100~10000次碰撞,之后随机地从笼中逸出,并掉进另一个笼中,在那里它又要停留同样长的时间,进行千百次的碰撞。

考察液相中分子A和B反应生成产物P的情况发现,A和 B必须由原来的笼中经过扩散性跳动来到同一笼中形成偶遇对,分子在一次偶遇的停留时间内频繁碰撞并进行能量交换,使发生反应的机会增加,从而弥补了由扩散跳动的困难性所引起的分子直接碰撞机会的减少,使某些反应在液相和气相中的反应速率相差无几。如果在停留时间内没有完成一个化学反应,则偶遇对重新分开,并跳到另一笼里去。因此,对于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分子A和B必须是在此溶液的同一个结构单元里方可,该结构单元是一种具有分子尺寸的微观反应器,称为笼,其大小通常为几个埃。

笼效应也叫弗兰克-拉比诺维奇效应,在溶液的光化学反应中,它具有更深的含义。最初产生的一对自由基被溶剂笼所包围,出笼前彼此分开后的重新复合叫初级复合,而彼此分离出笼后的复合叫次级复合。初级复合会降低光致解离的量子效率,如分子碘在气相中用波长λ=499纳米光照射时,解离的量子效率为1。在己烷中波长为435.8纳米时,由于笼效应,量子效率减小为0.66。当波长减小到404.7纳米时,光子能提供给分子更多的能量,增加了从笼中逃逸的机会,量子效率增到0.83。在溶剂粘度较大的六氯丁二烯中,由于它严重地阻碍自由基从笼中逃逸,量子效率减小到0.075。

溶液中的解离反应降低初级过程产率的现象,反映了溶剂笼对反应进程的影响,均可称为笼效应,显然它对后继过程也是有影响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笼效应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232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