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afuluofu xueshuo
[外文]:Pavlovian theory
俄国生理学家И.Π.巴甫洛夫创立的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又称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巴甫洛夫继承了R.笛卡尔的反射论思想,并受到俄国反射学的先驱И.Μ.谢切诺夫《脑的反射》一书的影响,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并创立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巴甫洛夫创立的高级神经活动的概念,是相对于低级神经活动而言的。高级神经活动指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分的活动,也就是大脑两半球的全部高级复杂的活动。这种活动不同于调节有机体各部分之间关系的低级神经活动,它保障整个有机体与外界的复杂关系,使有机体完善地适应于周围环境。高级神经活动的概念与心理活动的概念是同义的,各种心理活动形式,包括人的思维和意识,都是高级神经活动的要素。
基本内容巴甫洛夫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把意识和行为看作“反射”,即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外界 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机体生来具有的、对保存生命具有根本意义的反射称作无条件反射;而机体后天学得的反射则称作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外在世界和有机体之间形成联系的机制。巴甫洛夫认为,人的心理和精神,一切智力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对信号的反应,都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即心理学上所谓的联想。巴甫洛夫以条件反射作指标,探讨了高级神经活动基本的神经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为解释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作出了重大贡献。(见高级神经活动规律)
巴甫洛夫还着重探讨了有机体把外在世界分解为个别要素的机制,提出了分析器学说。分析器由各个感受器和与它相连的传入神经以及传入神经所达到的大脑皮层区域三大部分构成。每一条件反射的形成都有赖于分析器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分析器的总体,它通过暂时神经联系,对来自各个感受器的 进行精确的分析和综合,建立协调各种条件反射。对人来说,客观 物作用于感受器,引起大脑皮层的活动,就产生了感觉、知觉、表象等心理活动。(见分析器学说)
为了区别人类意识和动物行为的本质差异,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他指出,有两类不同的条件反射,一类是以实物即“第一信号”为条件 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一信号系统;一类是以言词即“第二信号”为条件 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则是皮层进化到人类阶段所特有的产物,是人类大脑才能实现的条件反射。词是与第一信号紧密联系,又更抽象、更概括地反映具体事物的一种符号,它使人类对现实的反映具有自觉的特征,使人类具有思维、意志,使人类的感知、注意、记忆等心理活动具有新的品质。巴甫洛夫还根据人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区分出“思维型”、和“艺术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间型”,并将这种类型差别与人的能力差别联系起来。(见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时,发现不同的机体在形成条件反射时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差异是不同机体具有不同的神经过程的特性,即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不同造成的。他进一步提出了神经类型学说,作为人类气质和性格的生理基础。(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学说坚持主观现象与客观现象之间的辩证统一,强调一切主观活动都是由外界影响所致的因果决定论,主张采用条件反射法这一客观的实验法来科学地研究心理现象。因此,巴甫洛夫学说又坚持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之间的辩证统一,主张从中枢神经活动的规律中探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还坚持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把条件反射视为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是在机体与外界维持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来和变化着的,它服从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与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的关系巴甫洛夫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了解到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造人E.L.桑代克所做的工作后,肯定了桑代克的成绩,他指出:“现在我必须承认,在这条途径上走第一步的荣誉是属于桑代克的。他的实验先于我们的实验2、3年,并且他的书无论是在对一个艰巨工作的勇敢展望上,还是在他的结果的准确性上,都必须被认为是经典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J.B.华生曾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作为他排斥主观内省法而推崇客观观察法的实验技术,后来又把条件反射法作为形成一切习得性行为甚至人格、个性的一把万能钥匙。新行为主义者B.F.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性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发明了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的条件反射原理。西方心理学史家因此常将巴甫洛夫与行为主义者相提并论,混淆了他的学说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间的重大分歧。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等同于动物,企图以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取代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巴甫洛夫持相反态度,他认为从高等动物研究中获取的资料,只有在谨慎小心即不断检验这些资料与人类活动的类似性的情况下,才可以被应用于人类。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带来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一个新原则”,“正是这类活动才能把人类和一系列动物如此明显地区别开来,才能把人类如此高高地提到整个动物界之上”。行为主义在否定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同时也根本否定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巴甫洛夫尖锐地指出:否认主观世界是愚蠢的,我们的主观世界乃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在于对这个主观世界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巴甫洛夫要求心理学者站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生理基础上去研究人的内在的主观世界,他也正是用条件反射法作为工具探索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来阐明主观现象的生理机制的。这与华生否认中枢神经在意识活动中的重要功能而只谈 的起点和反应的终点的“边缘主义”大相径庭。
巴甫洛夫学说的发展巴甫洛夫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并在苏联形成一个很大的学派。巴甫洛夫逝世以后,这个学派仍在继续发展他的学说。50年代曾出现过把巴甫洛夫学说教条化、绝对化的现象。60年代开始逐步扭转了这种倾向。70年代以来加强了创造性地发展巴甫洛夫学说的态度,这就是在充分肯定巴甫洛夫学说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该学说不完善或不充分的论点提出补充,对某些不正确的论点提出批评、纠正。其主要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Π.κ.阿诺欣50年代初运用控制论、系统论思想创立的功能系统理论受到批判,而70年代以来它已成为苏联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理论,甚至被认为是巴甫洛夫学说发展的新阶段。Α.Р.鲁利亚在生理心理学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阿诺欣的理论,并认为阿诺欣的功能系统理论是揭示人和动物完整心理活动机制的真正的生理心理学。关于反射概念,阿诺欣认为,巴甫洛夫的反射概念基本上还是反射弧的概念,虽然他引入信号作用、强化作用已突破了反射弧概念,但他没有发挥这些。今天由于反馈概念的引入,反射弧的概念已被反射环的概念所代替。
条件反射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总是表现为现有中枢间关系的改组和新中枢间关系的建立。参与条件反射建立的有皮层和皮层下一系列脑组织。在条件 和无条件 的中枢代表点之间发生复杂的功能变化。
关于分析器的概念,新的看法认为,分析器脑末端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可以划分出两个不同的结构,即一级区和二级区。一级区接受从外围感受器来的 ,把 分解为其组成成分。一级区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这相当于巴甫洛夫的核心区的概念。二级区的主要工作是把一级区的信息组织起来,组成某种功能图像,从而实现综合功能,此外还有三级区,它们实现各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保证知觉的综合性。巴甫洛夫把这种二级区和三级区看作是分散的外围部分,完成着同样的功能,只是不够完善,这个观点是缺乏根据的。二级区和三级区的感觉形态性虽在逐渐减少,但有了更完善的功能特点,能在各区域的组织和整合上,在组成必要功能系统以实现复杂的认识过程上,起着关键作用。
另外,巴甫洛夫关于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由于Β.Μ.捷普洛夫和Β.Д.涅贝利岑学派的多年研究,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对象主要是动物,捷普洛夫和涅贝利岑则扩大到人类。他们采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证明,神经系统任何一个属性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如强型者不敏感,而弱型者敏感。这个看法不同于巴甫洛夫把弱型视为消极型的看法。捷普洛夫和涅贝利岑的研究证明,人的神经系统基本属性不限于强度、平衡性、灵活性3种,而是更多。他们认为神经系统的强度是主要的,灵活性不是单一的属性。他们把灵活性划分为易变性、动力性和灵活性。易变性指神经活动过程产生和终止的速度;动力性指形成适当反应对脑结构产生条件性兴奋或抑制过程的特性,指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和难易程度,即广义的学习能力;灵活性仅指神经活动过程的运动速度。强度、易变性、动力性、灵活性是一级属性。平衡性不是一级属性,而是二级属性。它是由一级属性的对比关系决定的,有多少一级属性,就有多少平衡性。这样,神经系统特性的组织就有12种: 8种一级的(即兴奋和抑制的强度、易变性、灵活性、动力性)和4种二级的(即每一属性的平衡性)。捷普洛夫和涅贝利岑还根据人的各种特点把神经系统的基本属性区分为一般属性和局部属性。局部属性指人的不同分析器所具有的属性;一般属性指神经活动过程全脑整合的特点。局部属性主要决定人的专门能力;一般属性则主要决定人的气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文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巴甫洛夫学说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文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