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anganshouqi
[外文]:electroreceptor
能够接受外界微弱电流而发放传入神经冲动的感受器。仅在某些鱼类(如电鱼和软骨鱼纲鱼类)中存在,通常是由位于体表的侧线器官变态而成。例如鲨及鳐皮肤深部的洛伦齐尼氏壶腹就是一种电感受器,它对电流特别敏感。狗鲨和射鳐的电感受器能对 5×10-11安培的微弱电流发生反应。
类型电感受器是多种多样的,但按其结构与功能特点可分两种基本类型:
(1)紧张性电感受器,形状象长颈烧瓶,向外开口于皮肤表面,向内膨大成壶腹,因此,又叫壶腹状电感受器。其感受器细胞的主体镶嵌排列在壶腹壁上,只有上部表面暴露在壶腹腔中。这些感受器细胞与内耳毛细胞相似,但无纤毛,其基底部与单根传入纤维形成突触联系(图1)。
如鲨的洛伦齐尼氏壶腹。其特点是具有自发性节律的冲动发放,在弱电流作用下,这种自发性锋电位的频率发生改变,对低频或者直流电 则给予紧张性、长时间的应答。用微电极插入细胞内,常记录到稳定的(不变动的)感受器电位。此型电感受器广泛存在于放电鱼类和不放电的海洋软骨鱼类。
(2)位相性电感受器,与紧张性电感受器在构造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它没有管道与体表相通,只是膨大的壶腹腔。代替管道的是几层松散的上皮细胞,形如栓塞,位于壶腹腔与表皮之间,并向外隆起,形成结节,故又称结节状电感受器。这种电感受器的壶腹腔内同样有感受细胞(图2)。
位相性电感受器的特点是对高频电 特别敏感,而对连续性或直流电 不敏感,并很快地产生适应。从这种感受器细胞内常记录到呈变动形式的感受器电位,这些感受器电位有别于神经纤维的锋电位,并可连续地产生或随 的终止而停息。此型电感受器只存在于电鱼及某些非海洋鱼类。也有些电鱼同时具有两种类型的电感受器。
作用机制当电流作用于电感受器细胞时,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电阻,细胞上部的细胞膜电阻小,电流易于通过,但其底膜(细胞的基底部)电阻大,这样就限制了外在电流从外向内通过。密集的电流使底膜迅速去极化,并导致突触递质的释放速度大大超过自发性释放的速度,因而使支配感受器细胞的神经纤维发放传入冲动的频率增加。当外界电流通过鱼体以后,这些细胞的底膜出现超极化,使递质的释放速度小于自发性释放的速度,这时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频率也随之相应减少。这样,传入神经冲动发放频率的高低,可以由电流通过感受器细胞来决定。因此,具有电感受器的鱼类能够觉察外界微弱电流的存在,并对它发生反应。
电感受器所感受水中的电源,是来自电鱼的放电器官或其他非电鱼的神经肌肉活动时所产生的微弱电活动。例如,非洲电鱼能连续地发放频率约为300~400次/秒的电脉冲。当每次发放电脉冲时,尾部的尖端较头部为负。这样,电流就通过水而到达头部并形成电场。电场的结构决定于环境的导电性,假若其间有个导电性比水高或比水低的物体,则电场的结构发生改变。导电性高的物体使电流线集中,导电性低的物体会使电流线分散。电感受器能够感受电场的这些变化。因此,电鱼利用自身的电器官放电和电感受器感受电流的特性,可以探测环境和确定外在物体的位置。有些鱼类没有电器官,不发放电信号,但却具有电感受器,能够感受其他动物的肌肉(例如,呼吸肌和游泳肌)所产生的微弱电流。鲨和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其他鱼类,即使那些鱼停止游动或潜在泥沙中不动也逃脱不了。例如,鲨可以找到埋藏在水族箱的沙底里的鲽,假如鲨从离鲽不到15厘米的地方经过,它会立即转向埋藏的鲽,将之吸起猎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傲蕾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电感受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傲蕾;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1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