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湖北省京山县西南部。面积206平方千米。人口6.9万。镇人民 驻丰谷街,人口 3560。石龙一名,来自“赶山填海,赶石龙过江”的神话传说。建国初为第七区。1975年石龙撤区并社时,改名为石龙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时恢复为石龙区。1987年改为乡,1999年建镇。主产稻。有著名的屈家岭文化遗址。(2)在广东省东莞市北部。面积10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 驻石龙太平路,镇区人口5.8万。其地原是多石河滩,依石筑堤,名石隆堂,后称石隆圩或石龙圩。清康熙年间设游击防守。乾隆年间东莞县县丞移驻此。1958年建石龙公社,1968年设镇。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区东缘。以产蔬菜和淡水鱼养殖为主,为市韭黄出口基地。是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有烟花、米粉、电子、制衣、火柴等厂。京九铁路经此并设站,石龙港是外贸港。被誉为“举重之乡”和“游泳之乡”。(3)在广东省高州市中东部、石骨水库东面。面积93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 驻石坟圩,人口460。1961年设石坟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乡。1988年置石龙镇。地处云雾山脉西侧低山区。西部的谷地受水库淹没。山丘产松、杉、毛竹、茶。水力资源较丰富。有水电站和建材、农机、木材等厂。有公路接素水公路。(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部。面积281平方千米。人口6.7万,72%为壮族。镇人民 驻石龙圩,人口 3600。因驻地处龙山东南麓之石嘴龙口处,故名。1950年为桂平县五区。1958年设石龙公社,1962年改区,1966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置镇。产稻、玉米、甘蔗、大豆、花生、薯类、烟、黄麻、柑橙、油茶、茶叶等。有农具、木材加工、造纸、被服等厂。桂平、贵港边境集市。公路通桂平、贵港等地。(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西南部、柳江与红水河汇合处以北。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2.3万,19%为壮族。镇人民 驻石龙街,人口 4400。因驻地附近石山形似长龙,故名。1950年为石龙区。1953—1962年为石龙县、象州县治。1958年改公社,1962年改区,1966年复公社。1984年置镇。产稻、甘蔗、花生、烟叶、木薯等。有制糖、农机、红砖、淀粉、石灰、副食品加工等厂。商业、手工业、水运业兴盛。209国道经此。水路通柳州、梧州等地。(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南部。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 驻石龙街,人口750。镇区明末建。因驻地北河中有直径5米圆石,两岸有形似蛟龙石脉伸向圆石,形如二龙戏珠,故名。1950年为石龙乡。1958年设东方红公社,1960年属凤翔公社。1962年为石龙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置镇。主产稻、甘薯、花生。有农机、粮油加工、采矿等厂矿。为农贸集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为较大圩日,赶集人数达10万人,交易以农家开春用具为大宗。古迹有石龙桥。(7)在重庆市巴南区东南部。面积110.8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 驻石龙场,人口960。因场位于形状似龙的石梁上得名。清末置石龙乡,1958年改公社,1982年复乡。1993年长岭乡并入建石龙镇。2001年花石镇大部和清石乡部分并入。产稻、玉米、小麦、蚕茧、生猪等。有建材、木器等。鱼长公路经此。(8)在四川省阆中市中部偏南。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 驻石龙,人口250。以地形如龙为名。1949年为石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2年置镇。水库、堰塘密布。产棉花、蚕茧。有石油等矿藏。土陶为传统产品。公路北接保土公路。1933年我国工农红军在此设区、乡苏维埃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令欣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龙镇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令欣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