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战国韩置,治所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秦属三川郡。西汉属弘农郡。北魏为宜阳郡治。北周明帝二年 (558) 为熊州治,移治今宜阳县西福昌。隋属河南郡。唐武德二年 (619) 改为福昌县。②西晋太康元年 (280),因避太后讳,改宜春县为宜阳县,属安成郡。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隋开皇十一年 (591) 于县置袁州,并移宜阳县于今宜春市东五里。十七年 (597) 复改为宜春县。③东魏兴和中侨置,属宜阳侨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④金大定时改寿安县置,属金昌府。治所即今河南宜阳县。元属河南府路。明属河南府。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1)古县名。(1)战国韩置,治今河南省宜阳县西。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北魏曾为宜阳郡治。东魏为阳州治。北周平齐后废。(2)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太后讳春改宜春县为宜阳县,治今江西省宜春市。属安成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迁治今江西省宜春市东,属袁州。十七年复名宜春县。(3)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置,治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为宜阳郡治。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福昌县。(2)今县名。在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面积 1666.3 平方千米。人口67.1万。辖6镇、13乡。县人民 驻城关镇。春秋属晋。战国韩置宜阳县(治今宜阳县韩城镇东关村),因治所在宜水之北得名。《战国策·秦策二》:“宜阳,大县也”,即此。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北魏孝昌初置宜阳郡,治宜阳县。东魏天平时置甘棠县(治今宜阳县东南)。北周平齐废宜阳县。明帝二年(558年)复置,治今宜阳县城西福昌村。隋开皇初废宜阳郡,仁寿四年(604年)改甘棠县为寿安县;大业时宜阳、寿安二县同属河南郡;义宁元年(617年)寿安县移治九曲城(今宜阳县西北),二年复置宜阳郡,治宜阳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宜阳郡为熊州,二年改宜阳县为福昌县。贞观元年(627年)废熊州,七年寿安县移治今宜阳县。开元后并属河南府。五代唐改福昌县为福庆县。北宋初复名福昌县;庆历三年(1043年)废寿安县,四年复置。熙宁五年(1072年)废福昌县入寿安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福昌县,属河南府。金初改寿安县为宜阳县(治今宜阳县城),属金昌府;福昌县属嵩州。元初同属河南府路,至元三年(1266年)废福昌县。宜阳县属河南府。清因之。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7年以洛河分界为宜南、宜北两县。1949年两县合并,仍称宜阳县。1949年属洛阳专区,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属洛阳市。地处伏牛山低山丘陵、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区,洛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全境。属南温带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甘薯、烟叶、棉花、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石灰石、重晶石、钾长石、蛭石等。工业有煤炭、化工、建材、日用陶瓷等厂矿。永灵公路贯穿全境,洛宜铁路支线经过东部,郑卢、宜故两条公路沿洛河两岸横贯东西。名胜古迹有灵山寺、福昌阁、虎头寺石窟、光武庙、韩城故城、石敬瑭陵墓等。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阔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宜阳县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阔;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