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二十四里告成镇。西晋属河南郡。后废。北魏正光中复置,属河南尹。孝昌二年(526)为阳城郡治。隋属河南郡。唐武德四年(621)为嵩州治。贞观三年(629)改属洛州。万岁登封元年(696)改为告成县。神龙元年(705)复为阳城县,二年(706)又为告成县。天祐初改为阳邑县。五代唐复为阳城县。后周显德中废。②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六里。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家乡在此。西汉改为堵阳县。③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宣帝封刘德为阳城侯于此。东汉废入汝阳县。④三国吴分庐陵县置,属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永丰县西北六十里。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阳丰县。⑤东晋义熙中侨置,属盱眙郡。治所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隋初废。⑥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属西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大明八年(464)废。⑦北魏永安二年(529)改涅县置,属乡郡。治所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四十二里故城镇。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甲水县,移治今武乡县西南五里阳城村。⑧唐武德三年(620)置,属亭州。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八年(625)废。⑨唐天宝元年(742)改濩泽县置,属高平郡。治所即今山西阳城县。乾元元年(758)属泽州。金元光二年(1223)升为勣州。元复置阳城县,属泽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泽州府。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 (1)古县名。(1)本春秋郑阳城邑。秦置县,治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告成镇。属颍川郡。《史记·淮阴侯列传》: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汉高祖使“韩信急击韩王昌于阳城”,即此。武则天改名告成县,神龙元年(705年)复改阳城县。次年又改告成县。唐天祐二年(905年)改名阳邑县。五代唐又改阳城县。周显德中并入登封县。(2)本战国楚邑。秦置县,治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属南阳郡。《史记·曹相国世家》: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从南攻犨,与南阳守战阳城郭东”,即此。西汉改名堵阳县。(3)西汉置,治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属汝南郡。东汉并入汝阳县。(4)三国吴分庐陵县置,治今江西省永丰县西北。属庐陵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阳丰县。(5)北魏永安二年(529年)以涅县改置,治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北故城镇。属武乡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甲水县,移治今武乡县西南。(2)今县名。在山西省东南部、王屋山东麓,南临河南省。属晋城市。面积 1968 平方千米。人口39万。辖10镇、7乡。县人民 驻凤城镇。战国魏濩泽邑。西汉置濩泽县,故治在今县城西北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初为濩泽侯国,仍属河东郡。西晋属平阳郡。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濩泽县移治于今址,属安平郡;孝昌中析置西濩泽县,属安平郡。北齐废西濩泽县入永宁县。隋开皇初属泽州,大业初属长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于县置泽州,武德八年泽州徙治端氏县(今沁水县东端氏镇),濩泽县仍属之。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郡县释名》山西省卷下:“邑志云,今县治古阳陵驿也,县名以此。”天祐二年(905年)复为濩泽县。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复为阳城县。宋属泽州。金元光二年(1223年)升为勣州。元复为阳城县,属泽州。明因之。清雍正六年(1728年)属泽州府。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3年析置阳南县、阳北县。1945年恢复原制。1949年属长治专区。1958年沁水县并入阳城县。1959年分治,属晋东南地区。1985年属晋城市。地处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之间。沁河、南大河、濩泽河、芦苇河、西冶河、盘亭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谷子、玉米、豆类、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硫黄、石膏、石英、云母、白云石、大理石等。工业有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轻纺、造纸、陶瓷等。侯月铁路、晋韩公路经过县境。名胜古迹有海会寺、蟒河自然保护区、云蒙山等。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乐水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阳城县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乐水;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0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