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ongye buju
[外文]:agricultural allocation
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又称农业配置,包括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各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和地域内各部门的相互关系两个方面。合理的农业布局要求农业各部门和作物尽可能分布在条件优越的地区,每个地区内部的农业各部门保持着合理的比例,能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取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业布局受自然、技术、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要依靠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资料,受到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自然因素的制约。光、热、水、土是生物生长过程的重要条件,它们综合地影响着作物和牲畜的生长繁育、产量质量以及它们的分布。在我国,农作物、林木和家畜的种类和分布,自南而北,普遍地同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相适应,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地形起伏、海拔高低、山脉走向、土壤肥力、水域分布等也对农业生产分布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我国西部高山地带自然条件的垂直递变,反映着不同的林带、作物生长和放牧条件。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受到人的经济行为的干预、促进和控制。一个地区的农业布局总是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深刻影响。发展什么农业,怎样安排农业各部门和各种作物,达到什么生产水平、规模和布局,往往要取决于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技术水平。人类知识越发达,耕作技术越进步,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强,会不断改变农业生产布局的面貌。
农业布局有一定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布局表现为分散庞杂和自给自足性,不可能在大范围内做到主要农业部门和作物的合理分布。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高度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农业地域分工,并发展为农业地域专业化。在自然经济条件对各部门农业和作物最有利的不同地区,分别集中发展该部门农业和作物,较好地发挥了各地区的优势,促进了农业各部门以较高速度发展。但是,也出现了某些地区专业化程度过高,甚至变成单一经济,各部门之间缺乏合理的比例,导致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农副产品浪费等问题。
我国成立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原有农业布局也有显著改善,如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茶叶等原有生产基地的扩大,甜菜、黄麻、橡胶等新生产基地的建立等。但是,由于人口多,粮食生产任务十分巨大,粮食播种面积在各种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之中,仍然占较大的比重,只能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的原则,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烨霖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农业布局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烨霖;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0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