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哈恩,O.

[拼音]:Ha'en

[外文]:Otto Hahn (1879~1968)

德国放射化学家。1879年3月8日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897年入马尔堡大学,1901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904年去伦敦大学学院在W.拉姆齐的实验室中工作,开始?a 223/30489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邮路派浠а芯浚⑾?a 220/24861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放射性元素“射钍”(RdTh,228Th)。1905年慕名去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在 E.卢瑟福处工作,在那里发现了“射锕”(Rd Ac,227Th)。1906年回德国,任柏林大学编外讲师;1910年升为教授。1912年去威廉皇帝协会新建的化学研究所任放射性研究室主任,1928年起任该所所长,直至1945年。1907年开始,他同来自奥地利的物理学家L.迈特纳进行了历时30年的富有成效的合作。

他早期的贡献主要在于发现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在1905~1921年间约有 9种,有些是同迈特纳一道发现的,其中包括1917年发现放射性元素镤。1921年他还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之间的同质异能现象。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他的研究重点在于把放射化学方法应用于各种化学问题。在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和E.费密宣布发现“铀后元素”(即超铀元素)后,一度沉寂的放射化学重趋活跃,哈恩、迈特纳和助手F.斯特拉斯曼集中全力研究中子轰击铀的各种产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开始时,他们也相信超铀元素的发现。1938年秋,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获悉I.约里奥-居里发现产物中有元素镧,于是重做以前的实验,发现产物中有钡的同位素,同时也发现了有镧和铈的同位素。他们于1938年12月22日写的实验报告中说:“作为同物理学家关系密切的核化学家,我们是不愿意走上这一步的,因为它同以前核物理学的全部经验发生矛盾。”结果是迈特纳解决了这一矛盾。当时迈特纳已流亡在斯德哥尔摩,她接到哈恩的通报后,同她的外甥O.R.弗里施借助于N.玻尔的液滴模型,提出核的分裂概念,认为铀核吸收中子后,不是形成超铀元素,而是分裂成两个大小相仿的较小的核,并把这现象定名为裂变。随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又发现钍核受快中子轰击也会发生裂变。由于发现核裂变,哈恩获得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核裂变的发现使世界开始进入原子能时代。哈恩意识到,如果让当时统治德国的纳粹 掌握了原子能技术,对全人类将是极大的灾难,于是他拒绝参与任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1945年春盟军占领德国西部和南部,他和W.K.海森伯等几位原子科学家被送往英国拘禁。当他听到美国对日本使用 时,感到十分沮丧。1946年初他获释回德国,担任威廉皇帝协会会长,这个协会1948年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哈恩仍任会长,直至1960年;1960年后任荣誉会长。他为战后德国科学事业的重建和反对核军备的和平运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68年7月28日他病逝于格丁根。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姝慧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哈恩,O.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姝慧;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038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