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地图概括

[拼音]:ditu gaikuo

[外文]:cartographic generalization

地图编制过程中取舍和简化地图内容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取舍和简化,表示制图区域或制图对象最主要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也称制图综合。

概括的内容和方法

(1)地图内容的取舍。包括根据编制地图的目的和用途确定地图所需表示的内容、指标,和地图上点状、线状或面状地物细小图斑的取舍。在对地图内容进行取舍时,往往采用“选取标准”和“选取程度”等数量指标加以控制。选取标准是指事先规定地图上所示线状地物的长度和面状地物的面积,如规定选取地图上1厘米以上的河流、4平方毫米以上面积的森林等。由于制图对象分布的区域差异悬殊,往往不同区域需要采取不同的选取指标。选取程度是指地图上单位面积需表示的数量(如点状地物的个数或线状地物的总长度),或规定应表示实际总数的百分比(如规定图上每平方分米选取100个居民点等)。对细小图斑的取舍,除保留选取标准以上的图斑外,还可合并或夸大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图斑。

(2)地图内容质量特征的概括。用概括的分类取代较详细的分类。具体作法是由表示单个的地物过渡到表示地物的 ;由表示低级分类等级过渡到表示高级的分类等级;减少过渡性类型或类型合并。

(3)地图内容数量特征的概括。主要在于扩大数量的级差,减少级数,提高较低级的起点数值等。

(4)轮廓图形的概括。主要指线状和面状图形的简化。包括删简次要弯曲与细节,保留主要弯曲的基本特征;适当夸大一些细小但反映特征的弯曲。必须指出,在细小图斑的取舍和线状、面状图形的简化时,都必须注意保持平面几何图形的相似性和面积对比的一致性。

概括的程度

主要取决于地图比例尺和地图编制的目的、用途,同时也受制图对象的分布规律和制图区域特点、制图资料详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地图是按比例缩小的图形,不可能表示地表所有内容或制图对象的全部细节,而且随着比例尺的缩小,概括的程度逐渐增大。这种由于比例尺缩小而进行的地理概括称为比例概括。所编地图的目的与用途不同,对地图内容的选取和概括程度以及所强调和突出的特征也不相同。这种考虑编图目的和用途的地图概括称为目的概括。这是地图概括的两个出发点。地图概括是地图编制的主要环节,必须处理好地理真实性和几何精确性、地图载负量和地图易读性、普遍规律性和区域特殊性等几个关系(见图)。

发展简史

1921年德国M.艾克尔特最早论述了地图概括的实质。但他认为地图概括只能取决制图人员的主观认识和制图技巧,无法找出客观规律。苏联地图学家К.А.萨里谢夫于20世纪30年代末论述了地图概括的客观科学过程和一般原则。以后,苏联地图工作者对普通地图概括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并对专题地图概括进行了研究,强调制图区域特点和制图对象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客观反映。德国F.特普弗于60年代初提出开方根定律和一系列开方根公式。开方根公式主要考虑比例尺和符号尺寸,虽然根据公式可求得新编地图上可能表示的地物数目(按几何级数减少),但未表明应保留哪些和删去哪些才能反映分布特征。苏联和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数学公式与类型区划结合起来。根据地物和制图对象的分布密度与分布规律进行类型区划,再根据经验公式求出不同概括指标,并编制出地图概括指标图,作为整个制图区域的宏观控制。同时通过各典型地区的特征分析和样图试验,建立典型图谱,作为具体概括的参考。美国A.H.罗宾逊等把选取作为地图概括的前期工作,地图概括本身分为简化、分类、符号化和归纳等 4个方面。波兰L.拉泰依斯基根据地图信息理论,把地图上所有内容都转换成以x、y表示位置,以Q(q)表示特征的点。认为制图概括就是减少点的信息,包括对x、y的概括和对Q(q)的概括。前者称为结构参数的概括,后者称为意义参数的概括。

地图概括就是信息压缩,通过计算机是较易实现的。但是目前对一些复杂图形规律性的认识及其数学模式的建立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还不能完全实现自动概括,而只能通过“人机对话”系统进行概括。另外,卫星遥感信息制图通过光学概括改变了中小比例尺制图逐级缩编的传统方法,而以等大影象一次概括成图,提高了地图质量,加快了成图速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珍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地图概括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珍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998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