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平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名阿瞒。东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在东汉末年历任洛阳北部都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东郡太守等职。先后被封费亭侯、武平侯、录尚书事。又拜丞相、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统领文武百官。
建安二十一年(216)晋爵魏王,曹操文韬武略,才干非凡。他曾参与讨伐董卓,黄巾起义,消除各种割据势力,统一我国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推行法治。
因此,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对东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有文集传世。
曹操升魏王
建安十二年(207)二月初五,曹操下令说:“我发动义兵消除暴乱,到现在已有十九年。有所征战,必定胜利,哪里是我的劳,都是贤士大夫的力量。现在,天下虽没有全部平定,我应当与贤能的士大夫们一起来平定。我独得劳,怎能安心?现在要促成定行赏之事。”于是大封臣二十多人,都为列侯,其余依次受封。对于死臣遗孤也有不同赏赐。
建安十三年(208)正月,曹操回到邺城,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汉朝廷撤除三公的官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担任丞相之职。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十二月曹操从江陵出征刘备。在赤壁,与刘备和孙权的联军交战,赤壁之战失利,加上发生疾病,吏卒多有死亡。
建安十六年(211)七月,曹操西征,驻潼关,渡渭水,过黄河,进长安,一路西征,连战连胜。建安十七年(212)正月,曹操返回邺城。献帝命令特准曹操朝拜时唱礼者不直呼他的姓名,入朝时不用小步快走,准许佩剑穿鞋上殿。十月,曹操出征讨伐孙权。
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军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在长江西岸的军营,俘获孙权的都督公孙阳。四月曹操回邺城。五月初十日,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手持符书策书封曹操为魏公。建安十九年(214)三月,献帝把魏公曹操的地位升到诸侯王之上,改授他金质玺印、红色绶带、远游冠。
建安二十年春正月,献帝立曹操的二女儿为皇后。三月,曹操西征张鲁,到达陈仓。五月,曹操攻破血洗了河池。九月,献帝命令曹操可以秉承皇上旨意封立诸侯、任命太守、国相。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天子晋封曹操为魏王。天子还封魏王的女儿为公主,并赐给她汤沐邑。
建安二十二年(217)正月,曹操进军驻居巢。二月进军驻江西郝溪。先后打退孙权,抵挡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军与刘备在阳平关交战。五月,曹操率军回长安。八月,曹操七军遭水淹,于禁全军覆没。十月,曹操回军洛阳。
纵观曹操的一生,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在一系列战斗中,曹操均自任统帅,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曹操始终坚持钻研兵法,并结合自己率兵作战的实践,首次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专著《孙子》作注,写出了《孙子略解》一书。据说他自己还写了一本题为《孟德新书》的军事专著,可惜未能传世。
曹操治国的措施有哪些?
一、恢复经济,发展农业
东汉末年,朝政败坏,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全国发生严重的灾荒。曹操在征战中,深感粮食不足所带来的灾难。据有关史料记载,曹操所处的时代还发生过人相食的事。
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曹操力图恢复经济。曹操于定都许县的当年,采纳了枣祗、韩浩关于屯田的建议,立即着手在许都附近实行屯田。曹操在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获得了大批的劳动力和耕牛、农具,这为他实施大规模屯田创造了条件,屯田区见于记载的就有二十多处。其中比较集中的是在河南和淮河两岸。
曹操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按原来建制,由军官直接督领,大司农派官协助。民屯设长官管理,郡设典农中农将或典农校尉,与县令平行。下设各种属官,负责具体事务。主要农官大都由吏部奏上任免。有关屯田重大事项,多由较高决策者决定,具体事务则由大司农派官协助承办。同军屯一样,民屯也实行军事编制,以屯为单位,每屯五十人,由屯司马督领。在屯田过程中,大量招募流亡的农民,把一些无主的土地贷给他们耕种,所得谷物官民按比例分成。为加强对屯田的管理,曹操专门颁布命令,不断改善管理措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民。实行屯田一年就得谷一百万斗,既安定了百姓生活,也解决了严重的军粮问题。
曹操把士兵既作为战斗的基本力量,又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承担者。曹操的屯田是采用军事强制的形式,把农民和士兵束缚在封建土地国有制下的一种剥削制度。这种制度虽然严重地限制农民和士兵的人身自由,但在当时战乱的条件下,它起着保护生产力的作用,使他们通过生产自救免于流离死亡。屯田制度的实施,对恢复北方经济和减轻人民的一些负担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曹操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督促农民垦辟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先后开凿或整修了许多沟渠。在今天津的南、北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在中原地区和黄河流域开通或整修了利曹渠、九龙渠、成国梁、睢阳渠、讨虏渠等。所修陂塘也很多。这些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很大的起色。
二、富国强兵,用人唯贤
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东汉以来只重门第、德行,不重真才实学的选举制度的危害深有认识。他大胆地变革官制,加强法制,唯才是举。
首先,曹操对东汉的官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戚台阁制,消除了中央权移宦官、外戚,地方权移州牧的弊端。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任丞相,当时协助丞相办事的人极少。丞相之下有东曹、西曹(后省)、法曹等,东曹掌选官。丞相之下各曹的设置,是列曹尚书由内廷转到外朝,由少府属下转为丞相属下的开端。这是中央官制的重要改革。
中央的军事权也归丞相掌握,曹操设置了两种军职,以掌握内外诸军。一种是中领军和中护军,掌禁兵,都是丞相府的属官。他们分掌禁兵,有效地防止了东汉内廷事变的重演;另一种是四征将军即征东、征西、征南、征北,皆掌征伐。曹操提高了偏裨杂号将军的地位,分掌四个方面的征伐大权,直属于丞相。从此,大将军之号虽在,但名同虚设。另外,曹操对地方的官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用人方面,曹操彻底打破了世俗的门第观念,坚持唯才是举、唯贤是用的方针。他曾三次下令求贤,明确表示:只要有治理国家、指挥军队的才能,不论出身高低、名声好坏,一概利用。
建安十五年(210)春,曹操下令说:“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君主和中兴之王,哪个不是得到贤人君子与他一起治理天下的呢?等到他们得到了贤人,都是没有走出过闾巷的,这难道是侥幸相遇吗?是因为当政的人不去寻求他们罢了。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这正是急需寻求贤人的时候。‘孟公绰做赵氏魏氏的家臣是合适的,却不可以做滕国、薛国的大夫’。假如一定要清白高洁之士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够称霸当世呢!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布衣、胸怀谋略而在渭水边垂钓之人吗?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被认为私情嫂子、接受贿赂至今还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引荐那些出身卑微的贤人。只要有才能的就可以推荐,以便我能够任用他们。”
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又下令说:“有德行的人未必能进取,能进取的人未必有德行。陈平难道有纯厚的德行,苏秦难道能恪守信义?可是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挽救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说来,一个人即使有短处,难道可以废弃不用!有关官员应该好好思索这个道理。这样就能使人才无所遗漏,官员不致废弃政事。”
在实际行动上,曹操用人也是这样做的。他手下的几位重要谋士,如荀彧、郭嘉、满宠等尽皆出身寒门,有的仅当过郡县小吏,曹操破格提拔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国大事。他手下的几位能征惯战的名将,于禁、乐进拔自行伍,张辽、张郃、徐晃、庞德四人取自败亡之敌方。
原属董卓系统的军阀张绣,曾和曹操多次交战,在一次战斗中还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较后他降曹。曹操知他具有指挥作战的才干,便不念旧恶,任命他为扬武将军,仍让其指挥军队。官渡之役,张绣立有战,曹操又封他为列侯。就连那位替袁绍作讨曹檄文曾骂过他祖宗三代的陈琳,曹操亦爱惜其才,将其俘获后不但不杀,还留在身边,掌管文书,充分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宽宏大度。
曹操从出身低微的阶层中提拔州牧太守,不可胜数。他唯才是举的政策削弱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势力,并且从中、小地主阶层中选出了一批有才干的人。曹操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比较严格,若不遵守法令的,一律免官。
曹操十分重视法治。他认为:“刑法,关系到百姓的性命,而我们军中掌管刑狱的人有的不称职,把三军死生的大事委任给他们,我非常担心。应该选拔通晓法令事理之人,让他们掌管刑法。”于是设置管理刑狱的理曹掾属。贾逵为豫州刺史,二千石以下官吏犯法者,全被他奏免。曹操把这种事情公布,要各地遵照执行。
曹操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建安十九年,安定太守毌丘兴将要赴任。曹操告诫他:“羌人、胡人想要和内地交往,应当让他们派人来,切记不要派人去。善良的人难以找到,不好的人势必会教唆羌、胡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便从中自己谋利;我们不答应就会使异族失望,答应了就会对我们不利。”毌丘兴到达安定郡后,派校尉范陵到羌人那里,范陵果然教唆羌人,叫他们请求让自己当属国都尉。曹操说:“我早已料到会是这样的。我不是圣人,只是我经历的事多点罢了。”建安二十一年(216)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率领他的各王前来朝贺,曹操以客礼接待,于是留在魏国,使右贤王去卑监管匈奴的国政。
由于曹操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和用人唯贤的政策,其事业不断壮大,他本人亦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虽然他生前未能实现统一我国的抱负,但是他的实力却远远超过同时称雄的孙权和刘备,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如何评价曹操?
曹操可以说是最杰出的我国宰相。正因为他的一生轰轰烈烈,所以世人对他评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国贼、奸雄。
提起奸雄,确有其说。据考证,出自晋人孙盛的《异国杂语》。据说曹操年少时便有治国安民的伟大抱负。他出仕做官之前,听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许劭,便通过朋友的介绍,亲自登门拜访,要许劭给他下个评语。许劭先是不表态,经曹操再三求问,才回答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闻听大喜。许劭的确有先见之明。
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极力尊刘(备)贬曹(操)的,不仅对曹操的一些污点劣迹大肆渲染,就是曹操的一些正当谋略也被说成阴谋诡计,把曹操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令人发指的白脸奸臣。但这些毕竟都是小说家言,且受到时代的限制,不足为凭。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既是他的英雄气概,又是他的霸道行为。曹操在迎接献帝时,曾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征求幕僚的意见,毛玠极力主张把献帝控制在手中,以便“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深以为然,才立即带兵前往。
当他赶到洛阳之日,流亡朝廷的处境狼狈不堪:宫室尽毁,街市荒芜。宫院中只有颓墙败壁,帝后住在临时盖起的小屋里,百官朝驾皆立于荆棘之中。曹操见洛阳实在无法立足,才奏请皇帝移驾许都。虽然献帝自此成了曹操手中的傀儡,却也相对地过了二十五年太平日子。他尽管毫无实权,但名义上仍是大汉皇帝。不仅物质上极其优裕,礼仪上亦保持着天子的尊严,曹操对汉献帝始终恪守君臣之礼。
尽管曹操也和献帝出现过危机,并教训过献帝,但是,当许多幕僚都劝他借机废帝自立时,曹操却严词拒绝,并把自己的女儿配与献帝,立为皇后。就在他病逝前几个月,孙权也曾上书,劝他自立为帝,曹操仍一笑置之。他曾多次向群臣表示:“我事汉多年,虽有德于民,然而位至于王,名爵已至极点,怎么还敢更有他望?”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戴着汉丞相的头衔在洛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武王”。
虽然汉献帝最终被曹操之子废掉,但他毕竟是在曹操的庇护下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正如曹操本人所言:“如果国家没有我这个人,还不知会有多少人当皇帝,多少人称王!”
总之,曹操作为汉朝的较后一位丞相,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他煊赫一生的过是非,世人自有公正评说。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曹操的生平简介,曹操的治国措施有哪些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