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suanji zai huaxue zhong de yingyong
[外文]:application of computers in chemistry
计算机是一种多功能的设备,可用于计算、拟合、模拟、制表、绘图、选择、判别、存贮、检索、统计、管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方面。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可从不同角度分类:按化学体系,可从解决化学各分支学科的问题分类;按应用方法,则是从计算机的功能应用来分类。
按化学体系分类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简称计算分析,其内容有:
数据处理利用一元统计,可对同一项目的若干次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算置信区间、标准误差、变动系数等。利用二元统计,可以计算含量与滴定体积或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直线方程(线性回归法)。用程序型计算器也能迅速完成这些计算。
条件预测根据溶液平衡原理,考虑副反应系数校正,形成精确的数学模型,可对化学分析条件进行预测,例如显色反应最合适的pH的预测、离子交换色谱法中淋洗液浓度和用量的预测等。在较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计算数学方法。设有10种金属离子与10种络合剂共存,它们之间的竞争反应可用迭代法预测,计算机对每种络合物用迭代法处理,获得收敛结果的报出答案,迭代999次仍不收敛者弃去,总共不多于10万个数据的计算。按常法以每个数据平均费时6分钟计,一个人要三年半才能算完,用计算机处理不到 1小时可得出答案,为化学分析中哪种离子参加反应、哪些离子被掩蔽等条件,获得可靠的预测效果。
提高选择性即准确测定指定的组分,消除干扰。一般可概括为下列两种模型:
(1)平衡模型,以各种平衡常数为依据,把共存的每种平衡都写成一个方程式,形成一组方程。在测得某些未知量之后,就可把被测物质的共存干扰物质的含量一起计算出来。这种模型适于处理化学分析问题,但受到平衡常数的精密度和高浓度溶液中活度校正的准确度的限制。
(2)当量模型,以广义的当量关系,即测定信息与被测物含量的关系为依据。这些测定信息可以是滴定体积、沉淀重量、吸收、发射、电流、电压、波峰的高度或面积等。将它们组成方程组,可把多种组分的含量一起计算出来。这种模型适用于化学分析和各种仪器分析,准确度高于平衡模型,但也受到某些限制。
此外,国内还研究了在多波长光度法中用计算机选择波长对(或波长组),以及无机红外光谱等方法,来提高测定性质相近元素的选择性。
提高灵敏度改善信噪比、提高分辨率,常采用数学方法,使原来测量不出来的量能被测出。其方法有累加平均法、导数光谱法、傅里叶变换法、信号相关法和卷积法等。
实现仪器自动化和智能化仪器自动化发展迅速,内容包括数据采集(将仪器测得的模拟量通过模数转换电路转换为数字,以便计算机处理)、数据处理(自动记录、换算、校正、平滑)、自动控制(用程序控制进样、加液、升温、调节等操作),以及屏幕指导(操作人员不用带纸笔和操作规程,一切工作都由屏幕提示,人机对话,操作过程和结果都由机器打印记录)等。
仪器智能化是一个新的课题,是仪器自动化并配备专家系统的产物,其低级阶段是配备小型数据库,能选择实验条件,存贮、调用谱图等;其高级阶段是用专家系统指导人们工作,检查仪器,对操作人员辅导、答疑等。
计算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简称计算有机,其内容有:
谱图检索物质的不同结构引起谱图上的不同特征。因此,谱图的检索就成为有机分析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有红外、核磁、质谱等谱图。例如,由实验测出未知物的红外谱图,把它和标准谱图对照,参照质谱数据求得分子量,就可求得未知物的组成和结构。但是,标准谱图数量太大,如果有18万张标准谱图,每2秒种翻阅1张,一个人要半个月才能翻完一遍,还谈不上思考和比较。若将谱图信息数字化,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就可以迅速指出实测谱图与哪一张标准谱图相同,或与哪几张标准谱图相似程度较大,这将为分析者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差谱技术实测谱图的可靠性通常存在一些问题,如溶剂、基体的影响,共存物质的干扰等。一般试样本身就是未知物,欲将它提纯为纯化合物测谱是困难的,这就产生了差谱技术,即用差减的方法产生相应于纯化合物的谱图。
传统的差谱是用光学方法,如利用参比溶液。双光束补偿等方法,对于识别未知含量的干扰物质有困难。利用计算机执行差谱程序,可将干扰物质的标准谱图通过换算,与试样的谱图进行差减,达到扣除基体、数据平滑、多组分逐级差谱等效果,为有机物的成分、结构分析提供新的手段。
结构解析1985年已知有机化合物约有600万种,但已见报道的谱图库收集的谱图一般少于20万种。可以预料,谱图检索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结构解析方法利用已有的光谱、波谱数据,由人工归纳出结构单元与谱图性质关系的“知识规则”,存入计算机,作为逻辑判断的标准。试样数据输入时,计算机推理判断,指出试样的结构的若干种可能方案。这种方法模拟了化学专家的智能,属于“化学专家系统”的研究。
结构解析的理想目标是结构自动分析,将未知物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谱仪等几台仪器上同时测谱,所得数据联机送入计算机进行实时处理。在屏幕上显示出平面或立体结构图形,不过这种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现,要处理天然有机化合物等复杂问题为时尚早。
合成路线设计文献中已有大量有机合成路线,这是进行新物质合成的基础,但是人们难以全部掌握这样多的合成方法。利用数据库方法把已有合成路线存入计算机中,可从不同途径加以利用:
(1)逆向追溯,提出欲合成某种目标物质时,机器从已有合成路线追溯,知道该物质可由A、B两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合成;进一步追溯A可由C和D合成,B可由E和F合成,如此一直找到一些廉价易得的物质作为合成原料;
(2)顺向预测,已有大批原料,让计算机判断用这些原料能合成什么有用物质;
(3)途径选择,机器找出一批合成路线后,让机器从中选出很符合要求(例如:成本较低,产率很高,方法最简,污染最少)的合成路线。
按计算机应用方法分类数值计算主要是利用计算数学方法,对化学各专业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求解。例如量子化学、结构化学中的一些演绎性的计算、分析化学中的条件预测、化工中的各种应用计算等。
化学模拟模似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方面,主要有:
(1)数值模拟,例如,欲从工作曲线测量数据归纳成数学公式,可用曲线拟合法。这是较简单的模拟。有时用一种数值计算方法就能完成任务。
(2)过程模拟,欲总结某一复杂过程的测试数据,形成整套的规律和数学模型时,可能涉及许多种数值模拟工作。过程模拟能预测反应效果,在生产中起重要指导作用。
(3)实验模拟,例如,为了弄清几种参数(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对产量的影响,可在建立数学模型后,逐个改变参数,让机器回答其产量。这样,若干小时或若干天才能完成的实验,在计算机上用若干分钟就能得出结果。
模拟实验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屏幕上显示反应设备和反应现象的实体图形,或反应条件(数据)与反应结果(数据)的坐标图形。将一种操作方法或条件输入,屏幕上即显示相应的实验效果,通常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中。
实时控制即仪器联机和自动化。
模式识别在化学中应用较广的是统计模式识别法。这是一种统计处理数据,按专业要求进行分类判别的方法,适于处理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根据人的毛发、血、尿中微量元素含量诊断疾病,根据油田水的化学成分探测油矿,根据物性数据设计新的功能材料等。
数据库数据库是一种综合服务性的软件工程。这里所谓数据是广义的。在化学数据库中,数据、常数、谱图、文摘、操作规程、应用程序……都是“数据”。数据库能存贮大量信息,并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检索。研究者为了查明有关领域的国际现状,并在此水平上提高一步,通常要费大量劳动去查阅文献,常常要求涉及某几个关键词的文献,或某人在某年间的文献等。建成了化学文献库,在使用时可以任意指定领域、要求。在一、二小时内拿到全部打印资料,完成常人半年查阅文献的工作量。
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数据库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产物,它把“知识规则”作为程序,让机器模拟专家的分析、推理过程,达到用机器代替或部分代替专家的效果。具体例子有:
(1)酸碱平衡专家系统,内容包括知识库和检索系统,提出问题时,机器自动查出数据,找到程序,进行计算、绘图、选择判断等处理,并用专业内行的语言回答问题,例如,任意溶液(包括任意种组分的混合溶液)的pH值计算,任意溶液用酸、碱进行滴定时操作规程的设计等。
(2)定性分析专家系统,用帕斯卡语言编写了阳离子硫化氢系统和阴离子消去法系统,学生拿到未知试样,不用学习和查阅这种古老系统,只须按照机器提示的手续进行操作,所得现象再输入机器,如此逐步处理,就会得出“试样是什么化合物”的结论。
专家系统可以移植,利用一个专家系统的框架,改变其数据库、知识库内容,就可形成另一专业的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有“学习”功能。如果知识库不够全面,或形势发展、情况有变化,机器输出的答案不正确时,使用者可以随时按键纠正。机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下次回答同样问题就不再出错。
专家系统是软件系统,可以复制交流。如果各单位根据自己的专长,设计相应的专家系统,则经过复制交流,每个单位都可掌握许多“专家”,形成强大的智力资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