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itu liuti
我国西晋时期地图制图学家裴秀总结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载于他所著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言中。文中说:“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像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准望,径路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钜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裴秀详细论述了制作地图的原则和方法。分率,即比例尺,用以区别地域长宽和面积的大小;准望,是确定各地物的方位;道里,即距离,用以确定道路的里程。高下、方邪、迂直,是校正由地面起伏、道路迂回而引起的水平直线距离的误差。裴秀指出,在运用这些原则时应因地制宜,互相参照。这样,虽有高山大海阻隔和难以达到的绝险之地,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六体”中的高下、方邪、迂直三条,后人解释不一。一般认为,按原文并考虑到测制地图的基本法则,应理解为:将两地间的道路长度(包含道路起伏、弯曲而引起的误差)改化为水平面上的直线长度的 3个因素和方法。
制图六体是我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我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贾耽、宋代沈括、元代朱思本和明代的罗洪先等古代制图学家的著名地图,都继承了制图六体的原则。
参考文章最早的地图学理论——裴秀的制图六体我国地理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仇鹤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制图六体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仇鹤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9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