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zhen haixiao
[外文]:tsunami
由于海底激烈的地壳变化,造成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下降所引起的大海浪。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是海沟侧壁崩坍等,都可成为海啸的波源。海啸自波源区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在深水中其传播速度为,g为重力加速度,h为水深。当水深为5000米时,v接近于800公里/小时。海啸在大洋表面上的振幅不超过数米,但优势波波长可达数百公里的量级,优势波周期可达数十分钟。地震海啸的规模与地震震级M近似有线性关系,M<7的海底地震,几乎不产生大的海啸。
当海啸趋向近岸的浅水时,振幅增加,特别是在U形和V形海湾中,若湾中水的振动周期同海啸周期相近,将产生共振,振幅有时可达20~30米,并以近于垂直的波前向海湾四周涌来,因此常造成巨大的灾害。
造成海啸的初始扰动,可发生在离岸很远的地方,初始波数也不多,但经过传播路径上的大陆架和海岸等的多次反射和干涉,波数增多,形成若干个很大的波,相互的时间间隔为数分钟或更长一些。通常第二个或第三个波为较大。在第一个大的波动到来前数分钟(或甚至达半小时),海湾中可观测到异常的海水倒退现象。
环太平洋地震带浅源大地震最多,深海海沟的分布也最广泛,故地震海啸多发生在这一海域。据统计,世界上近80%的地震海啸发生在太平洋四周沿岸地区,其中受地震海啸袭击严重的是夏威夷,其次是日本。为减少地震海啸可能造成的灾害,在夏威夷、日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以及苏联的堪察加地区,都已建立了海啸警报系统。由于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c比地震引起的海啸波速度v大很多,可用以估计海啸波滞后于地震波到达的时间τ。在震中距为△的点上,。通过观测海洋声波,也可预告海啸波到达的时间。地震海啸拍岸浪头的高低,除与地震震级、震源机制等有关外,主要决定于港口和沿海地段的地形和海岸线形状。关于海啸强度的预测,目前仍在探索之中。(参见彩图)
参考书目宇津德治著,陈铁成等译:《地震学》,地震出版社,北京,1981。(宇津德治:《地震学》,共立出版社,東京,1977。)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建中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地震海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建中;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9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