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榔榆皮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基源:为榆科榔榆属植物榔榆的树皮。
原植物: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又名木(《左传》),松心木(《说文》),朗榆(《本草拾遗》),榔榆(《纲目》),大树皮(云南),小叶榆、枸丝榆、秋榆、豺皮榆、田柳榆、细叶榆(《新华本草纲要》)。
历史:首载于《本草拾遗》,谓:“朗榆生山中,状如榆。其皮有滑汁,秋生荚,如大榆。”《纲目》谓:“大榆二月生荚,榔榆八月生荚,可分别。”所指即本种。
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5m。树皮近光滑;小枝褐色,有软毛。叶革质,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通常长2~5cm,宽1~2cm,先端尖或钝,边缘具单锯齿,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有时被毛。花簇生于当年枝的叶腋;花被裂至基部或近基部。翅果椭圆形,长1~1.2cm,翅较窄,较厚,无毛。种子位于翅果中部或稍上处,果柄细,长3~4mm。花期9月,果熟期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67页.图934)
生境与分布:日照时间长,适应性强。生于酸性土、中性土、钙质土的山坡、平原和溪边。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中南及贵州、四川、 等省区。
生药采集:秋季采收树皮或根皮,晒干或鲜用。
化学性质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等植物甾醇,含纤维素22.3%,半纤维素10.56%,木质素25.17%,果胶8.0%,油脂7.75%。
参考文献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97。
药性性味:①《本草拾遗》:“甘,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寒,味苦。”
功效:利水,通淋,消痈。
主治:①《本草拾遗》:“主下热淋,利水道,令人睡。” ②《纲目》:“治小儿解颅。” ③《新华本草纲要》:“用于乳痈及风毒流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乳痈:榔榆根白皮60~90g。水煎服,渣加白糖捣烂敷患处。” ②《福建中草药》:“治风毒流注:榔榆干根30~60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张璐《本经逢原》:“榔榆,性疏利,若胃寒而虚者服之。恐泄真气,良非所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元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榔榆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元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