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岩扫把
名称出处:贵州
概况异名:龙眼草(贵州),小淫羊藿(湖北),连钱草(广西)。
基源:为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盾叶唐松草的干燥根和全草。
原植物:盾叶唐松草Thalictrum ichangense Lecoy ex Oliv.(T.tnpeltatum Maxim.:Isopyrum multipeltatum Pamp.;T.multipeltatum Pamp.)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4~23cm。根状茎斜,密生须根。基生叶长8~25cm,有长柄,为一至三回3出复叶;叶片长4~14cm,顶生小叶卵形,长2~4cm,宽1.5~4cm,顶端钝,基部圆形或近截形,3浅裂,边缘有疏齿,小叶柄盾状着生,长1.5~2.5cm;茎生叶1~3枚,渐变小。复单歧聚伞花序,有稀疏分枝;花梗丝状,长0.3~2cm;萼片白色,卵形,早落;雄蕊花丝上部倒披针形,下部丝形;心皮5~12,有细子房柄,柱头球形,无柄。瘦果近镰刀形,长约4.5mm,有约8条纵肋,柄长约15mm。(图见《我国植物志》.第27卷.504页.图版111.12;505页.图版120.1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300~1900m间山地沟边、灌丛中或林中。分布于辽宁南部、浙江、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贵州、云南东部。越南北部、朝鲜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含箭头唐松草米定碱(Thalicsimidine)、海 碱(Glaticine)、唐松草坡芬(Thaliporphine)、去氢海 碱(Dehydroglaucine)、1,2,3,9,10-五甲氧基去氢阿朴菲(1,2,3,9,10-Pentamethoxyaporphine)。
参考文献我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8;19(3):239。
药性性味:苦,微寒。 《贵州草药》:“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
主治:小儿惊风抽搐,鹅口疮,丹毒游风。 ①《我国药用植物志》:“全草:散寒除风,去目雾,消浮肿。治耳聋,身发黄。亦作健胃驱蛔药。” ②《贵州草药》:“根:清热解毒,驱风.解痉。”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1.8g;或煎汤。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贵州草药》:“治小儿抽侧背(角弓反张):岩扫把研末,每次1.5~1.8g,开水冲服。” ②《贵州草药》:“治小儿白口疮:岩扫把煨水,洗口腔。” ③《贵州草药》:“治风丹:岩扫把煨水,洗患处。”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黄胆,跌打损伤,骨折肿痛,泄泻等:均可用岩扫把全草9~15g,或根3g,水煎服或酒泡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芸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岩扫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芸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