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茅栗
名称出处:《蜀本草》
概况异名:栵栗(《尔雅》),栵栗(《纲目》),野栗子(《我国树木分类学》),毛栗、毛板栗(《云南植物志》)。
基源:为壳斗科栗属植物茅栗的总苞。
原植物:茅栗Castanea seguiniii Dode
历史:最早记载茅栗名称的是《尔雅》。茅栗原为栭栗,郭璞释谓之:“树似懈樕而痺小,子如细栗可食。今江东亦呼为栭栗。”其描述正同茅栗种仁相同。后《蜀本草》又云:“树高二三丈,叶似栎,花青黄颜色似胡桃花,实大者如拳小如桃李,又有板栗、佳栗二树皆大,又有茅栗似板栗而细,其树虽小,然叶与诸栗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实冬枯。今所在有之。”所云即是茅栗之名最早记载,云其形态与其它栗类区分开来,确立了茅栗最早的本草学记载。到了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在果类中将茅栗分为二条,并绘有二幅图,书中说:“茅栗野生山中。《尔雅》栵栭。注,树似槲樕而卑小,子如细栗可食……诗,其灌其栵。陆玑疏,木理坚韧而赤,可为车辕,即此。”吴其浚的考订把茅栗历代本草的观点统一了起来,经分类鉴定就是茅栗这个种。
形态:灌木或小乔木;幼枝被短柔毛;冬芽小,卵形,长2~3mm。叶片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6~14cm,宽4~6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锯齿,背面被腺鳞,或仅在幼时沿脉上有稀疏单毛,侧脉12~17对,直达齿端;叶柄长6~10mm,有短毛。总苞近球形,连刺直径3~5cm,苞片 形,密生。坚果常为3个,有时可达5~7个,扁球形,直径1~1.5cm。花期5月,果熟期9~10月。(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168页)
生境与分布:生于平地或山坡灌丛中。分布于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陕西、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性质树皮及壳斗含鞣质。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
药性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肺炎,肺结核,丹毒,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江西《草药手册》:“治丹毒,疮毒:茅栗总苞或树皮,煎水外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奇思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茅栗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奇思;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