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毛蕨


药材名称:白毛蕨

名称出处:《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概况

异名:倒水莲、白龙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树蕨萁(《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半圆盖阴石蕨的根状茎 阴石蕨属全世界有50种,我国约8种。

原植物:半圆盖阴石蕨Hu ta platylepis(Bak.)Ching(Davallia platylepis Bak.)

形态:根状茎横生,粗达10mm,两侧稍扁,密被淡棕色的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12mm,宽约1.5mm,基部卵圆形,红棕色,盾状着生叶远生,叶柄长12~14cm,棕色,无鳞片;叶片宽卵状三角形,长18~25cm,宽14-18cm,渐尖头,基部近圆形,三回羽状深裂,羽片10~15对,互生,基部对较大,长10~12cm,宽约4cm,三角状披针形,顶端短渐尖,基部近等宽,冋羽状或二冋深羽裂;一冋小羽片10~12对,基部上侧一片与叶轴并行,下侧的斜上,长2~35cm,宽5~12mm,长圆披针形,急尖头,基部为不对称的楔形,十侧与叶轴开行,互生,羽状或羽状深裂近小叶轴;末冋裂片基部上侧一片较大,近三角形,顶端尖而略向上弯,全缘或上有一角状的浅裂,羽片向上渐短,披针形,近互生,二冋浅羽裂;末同裂片近三角形,全缘;叶脉不显著。叶革质,干后棕色,光滑。孢子囊群生于末冋裂片上缘,1~2个;囊群盖半圆形,宽过于长,基部着生,两侧分离,棕色。

生境与分布:附生于海拔1000~1530m的林中树干上。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

药性

性味:苦、涩,凉。《我国药用孢子植物》:“苦、涩,凉。”

功效:祛风,利湿,散瘀,接骨。

主治:感冒,扁桃体炎,破伤风,肾炎水肿,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 ①《云南药用植物名录》:“熄风解痉,除湿利尿,接骨生肌。治破伤风,扁桃体炎,肾炎;外用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 ②《我国药用孢子植物》:“活血散阏,接骨续筋。治骨折,扭伤,腰腿痛” ③《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用于感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致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毛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致;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872.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