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鲫鱼胆草


药材名称:鲫鱼胆草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

异名:较剪草(《生草药性备要》),蜈蚣草(《福建民间草药》),节节花、苦胆草(《广东中药》),对座草(《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耳草的全草。耳草属全世界约420种,我国约有70多种。

原植物:耳草Hedyotis auriculana Linn.[Oldenlandia auricularia(Linn.)F.Muell.]

历史:本品首见于清代何谏所著《生草药性备要》,载:“较剪草,味苦,性平,一门行气,敷疮止痛,理蛇伤,生津液,止喉痛。叶对生。”《岭南采药录》载:“鲫鱼胆草,草本,叶对生,形尖长,全边,细碎之花,自叶腋生出,味苦……清肝火,凡癫狗咬伤,取此草和老虎利、大浮萍、蜜糖,捣敷之。又能行气,散疮止痛,理蛇伤,生津液,止喉痛,煎服。”此后,《中药大辞典》及广东、广西、云南等有关医药文献均有收载本品。

形态:多年生、近直立或平卧粗壮草本;小枝密被短粗毛,幼时近四棱柱形,老时圆柱形,常在节上生根。叶对生,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1~2.5cm,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上面无毛,下面常有粉末状短毛,侧脉4~6对,明显;叶柄长2~3mm;托叶膜质,被毛,合生成一短鞘,顶裂成5~7刚毛状刺。聚伞花序腋生,密集成头状,无总花梗,有微小的苞片;花4数,近无梗;萼管长约1mm,常被毛,萼裂片披针形,长1~1.2mm,被毛;花冠白色,冠管长1~1.2mm,喉部有毛,花冠裂片长1.5~1.8mm,广展;雄蕊着生于冠管喉部,花药伸出;花柱被毛,顶部2裂。蒴果球形,直径1.2~1.5mm,有疏毛,不开裂。种子每室有2~6颗,种皮干后黑色,有小窝孔。花期春末夏初。(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15页.图584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1000m的草地、林缘或灌丛中。分布于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氨基酸[1]。根茎含茜素(Alizarin)、耳草碱(Auricularine)[2]。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251。[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41。

药性

性味:苦,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平。” ②《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平。”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蛇虫咬伤,喉痛,便血,牙疳。 ①《生草药性备要》:“行气,敷疮止痛,理蛇伤,生津液,止喉痛。” ②《福建民间草药》:“清热润燥,凉血解毒。” ③《中草药学》:“主治感冒发热,咽痛。肠炎,痢疾,疮疖痈肿,皮肤湿疹,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岭南采药录》:“治癫狗咬伤:鲫鱼胆草、老虎利、大浮萍。蜜糖捣敷之。”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毒蛇咬伤:鲫鱼胆草30g,胡椒目3g。加水捣烂,外敷,日换1次。” ③《福建民间草药》:“治蜈蚣咬伤:鲫鱼胆草30g,绿豆60g。酌加水煎服。” ④《福建民间草药》:“治大便下血:鲫鱼胆草30g,白米30g。捣烂,冲开水服。”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喉痛,急性结膜炎,肠炎,痢疾:鲫鱼胆草9~15g,煎水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痈疮肿毒,乳腺炎,湿疹:鲜鲫鱼胆草,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③《福建民间草药》:“治走马牙疳:耳草30g。水煎,另加米醋150ml漱口,每日漱3~5次。” ④《福建民间草药》:“用于中痧呕吐:耳草30g。酌加开水炖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增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鲫鱼胆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增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860.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