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乌榄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木威子(《本草拾遗》),乌橄榄(《海槎全录》)。
基源:为橄榄科橄榄属乌榄的果实和叶。橄榄属全世界约100种,我国约7种。
原植物:乌榄Canarium pimela Leenh
历史:《纲目拾遗》记载:“乌榄,皮黄颜色,肉白有文,层叠如海螵蛸状,酒筵中以为豆笾食品。《纲目》主治所载,悉言白榄,即今常食之青果,又所载榄仁可治吻燥者,亦指青果核中仁而言,非指乌榄仁也。按粤志术语橄榄有青乌二种,闽人以白者名青果,粤中名白榄,不曰青果也。白榄利微,人少种焉。乌榄下番禺诸多皆种之,种至二年,其秧长八、九尺,必挺之乃结实,挺之三年而子小收,十年而大收矣,其树本高而端直,多独干。乌榄子大肉厚,其性温,故味涩甘。以温水泡软,俟紫脂浮起溢出,乃可食,水冷则生胶,热则肌肤反实,故必温水之和,乃醇其性。”按以上记述确系本种无疑。
形态:常绿大乔木,高10~16m;有胶粘性芳香的树脂,树皮灰褐色,平滑;小枝褐绿色,无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30~65cm具小叶15~21枚;小叶对生,具短柄,革质,长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5~15cm,宽3.5~7cm,基部偏斜,先端渐尖或锐尖,全缘,上面有光泽,平滑,无毛,下面平滑,网脉两面均明显。花两性或单性花与两性花共存;排成顶生或腋生的狭圆锥花序,花序长于复叶;萼杯状,3~5裂,长约2mm;花瓣3~5,分离,长约为萼的3倍;雄蕊6,着生于花盘边缘,长度不超过花冠;子房上位,通常3室,每室有胚珠2,着生于中轴胎座上。核果卵形或椭圆形,略呈三角形,长3.5~4.5cm,宽1.5~2cm,成熟时黑紫色,表面平滑,核木质,两端钝,内有种子1~3。种子无胚乳。花期5~7月,果期8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63页.图2856)
生境与分布:生于平原、丘陵地、山地密林中。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生药采集: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药性性味:酸、涩,平。 ①《广州记》:“苦、涩。” ②《本草拾遗》:“酸,平。” ③《纲目》:“酸、甘。” ④《纲目拾遗》:“涩、甘,温。”
功效:止血,化痰,利水,消痈。
主治:咳血,咯痰,水肿,乳痈。 ①《本草拾遗》:“主心中恶水,水气。” ②《生草药性备要》:“止血。” ③《本草求原》:“功近橄榄。” ④《岭南采药录》:“火煅存性,止血化痰。少盐渍之,名榄豉,乳痈初起,煎水洗之可消。”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根:风湿腰腿痛,手足麻木叶:感冒,上呼吸道炎,肺炎,多发性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广西本草选编》:“治乳腺炎:乌榄角60~90g,水煎熏洗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迈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乌榄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迈;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