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白叶刺根
名称出处:《福建药物志》
概况基源: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福建胡颓子的根。
原植物:福建胡颓子Elaeagnus oldhamii Maxim(Elaeagnus convexoleptdota Hayata),又名胡颓子、椬梧、柿模、咸匏柴(福建)。
形态:常绿直立灌木,高1~2m;枝具粗刺,长10~40mm,幼时密披褐色或锈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呈黑色。单叶互生;具褐色叶柄,长4~7mm;叶片近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3~4.5cm,宽1.5~2.5cm,基部渐狭,全缘,顶端圆形,幼时上面密被白色鳞片,老时脱落或部份脱落,下面被银白色或少数深褐色鳞片。总状花序短,腋生,有花5~10余朵,花淡白色,被鳞片;萼筒杯状,长约2mm,上端具4枚裂片,内面无毛或疏生红色星状毛;无花瓣;雄蕊4,花丝极短;花柱直立,无毛。果实卵圆形,长5~8mm,幼时密被银白色鳞片,熟时红色,萼筒常宿存,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2~3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66页.图366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空旷地。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
生药鉴别:干燥根呈圆柱形,多切成短段,直径约1~2cm,外表暗棕色,栓皮剥落,有明显的纵沟纹。质极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栓皮层浅红棕色,中柱浅黄颜色,致密而坚实。
化学性质含马斯里甲酯(Me- slinate)及阿江榄仁甲酯(Me-arjunolate)。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06。
药性性味:酸、涩,平。 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酸、涩,平。”
功效:祛风除湿,下气定喘,补肾强腰。
主治:风湿痹痛,哮喘,肾虚腰痛。 ①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祛风理湿,下气定喘,固肾。”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关节炎,哮喘,肾虚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炖肉。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治腰痛,关节疼痛:白叶刺根30~60g,水煎服,或加红糖适量调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凯旋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叶刺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凯旋;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