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岩藿香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异名:方茎犁头草(《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岩藿香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岩藿香Scutellaria franchetiana Lévl.(S.angulosa Benth.var.franchetiana Lévl.;S.angulosa auct.non Benth.),又名犁头草(贵州)。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密生须根,节上生匍匐枝。茎上升,高30~70cm,下部1/3处常无叶,通常带紫色。叶片草质,卵圆形至卵圆状披针形,长1.5~4.5cm,宽1~2.5cm,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心形,边缘每侧具3~4大齿,叶柄长3~10mm,被微柔毛。总状花序于茎中部以上叶腋内着生,长2~9cm,花序下部具不育叶,其叶腋内复有极短枝;苞片叶状,长过花梗,小苞片成对,线形,长约0.5mm。花萼开放时长约2.5mm,盾片高1.5mm,果时花萼长4mm,盾片高3mm。花冠紫色,长达2.5cm,冠筒基部膝曲,微囊状增大,宽1.5mm至喉部宽达4mm,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达4mm,两侧裂片卵圆形,宽3mm;雄蕊4,前对稍长,具能育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内藏,具全药,药室裂口具髯毛;花盘前方稍隆起,后方延伸成0.5mm长的子房柄。小坚果黑色,卵球形,径0.5mm,具瘤突,腹面基部具果脐。花期6~7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625页.图520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30~2300m的山坡、湿地上。分布于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贵州东北部及中部。
药性性味:苦,凉。
功效:清热消肿,祛湿止咳。
主治:风湿咳嗽,跌打血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外用:鲜品捣烂,加酒外敷患处。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咳嗽:岩藿香、鱼腥草各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红肿:岩藿香鲜品捣烂,包敷患处,并酒煎服30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馨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岩藿香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馨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