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土丁桂
名称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概况异名:小鹿衔草、泻痢草(《福建民间草药》),银花草(《南宁市药物志》),毛将军(《泉州本草》),白毛草、白毛莲(《广东中药》),白鸽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旋花科土丁桂属植物土丁桂的全草。土丁桂属全世界约100种,我国仅有1种。
原植物:土丁桂Evolvulus alsinoides(L.)L.,又名毛辣花、银丝草(《广州植物志》),白头妹(广东、广西),暴臭蛇、烟油花(广西)。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少数至多数,平卧或上升,细长,具贴生的柔毛。叶柄短至无柄;叶片长圆形、椭圆形或匙形,长15~25mm,宽5~9mm,先端钝及具小短尖,基部圆形或渐狭,两面或多或少被贴疏柔毛,或有时上面少毛至无毛,中脉在下面明显,侧脉两面均不显。总花梗丝状,较叶短或长,长2.5~3.5cm,被贴生毛。花单1或数朵组成聚伞花序,花柄与萼片等长,或通常较萼片长;苞片线状钻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mm;萼片披针形,锐尖或渐尖,长3~4mm,被长柔毛;花冠幅状,直径7~8mm,蓝色或白色;雄蕊5,内藏,花丝丝状,长约4mm,贴生于花冠管基部;花药长圆状卵形,先端渐尖,基部钝,长约1.5mm;子房无毛;花柱2,每一花柱2尖裂,柱头圆柱形,先端稍棒状。蒴果球形,无毛,直径3.5~4mm,4瓣裂;种子4或较少,黑色,平滑。花期5~9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4卷.第1分册.i0页.图版2∶1-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1800m的草坡灌丛及路边。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及台湾。
化学性质含三十烷、三十五烷、β-谷甾醇、甜菜碱[1]及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糖类等[2]。
参考文献[1] CA 1959;53:9369e 。[2] 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239。
药理产于印度的土丁桂所含甜菜碱,长期给动物po,有保护肝脏或抗脂肪肝的作用。对麻醉动物有轻度降压作用,但对高血压无效[1]。另一水溶性碱则能抑制蛙心、抑制离体小肠的收缩幅度,增加其张力[2]。
参考文献[1]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28 。[2] Indian J Pharm 1969;31(4):108。
药性性味:苦、辛,凉。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辛,凉。” ③《广东中药》:“淡,微凉。”
归经: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痢疾,淋浊,带下,疔肿,疥疮。 ①《福建民间草药》:“清热泻火,涩精益阴。” ②《南宁市药物志》:“外用止血消肿,清肝热,退翳。” ③《广东中药》:“清湿热。治赤白痢疾,湿热肚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饮。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泉州本草》:“治黄疸,咳血:鲜土丁桂30g和红糖煎服。”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痢疾:土丁桂30~60g,红糖15g。水煎服,日2次。” ③《福建民间草药》:“治梦遗滑精:土丁桂60g,银杏120g,黄酒60ml。加水适量炖服。” ④《福建民间草药》:“治淋浊白带:土丁桂30~60g,冰糖15g。水煎服。” ⑤《泉州本草》:“治疔肿:鲜土丁桂捣烂敷患处。” ⑥《泉州本草》:“治疥疮:鲜土丁桂每次120g,枯矾少许,煎汤洗患处。” ⑦《泉州本草》:“治蛇咬伤:鲜土丁桂,捣烂绞汁和酒内服,渣敷患处。”
食疗:①《福建民间草药》:“治遗尿症:土丁桂60g.猪膀胱一个。水煎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小儿疳积:鲜土丁桂15~30g,加鸡肝1个。水炖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凯旋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土丁桂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凯旋;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