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马鞍藤


药材名称:马鞍藤

名称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概况

异名:鲎藤、狮藤、马蹄金(《福建民间草药》)。

基源:为旋花科番薯属植物厚藤的全草。番薯属全世界约300种,我国约20种。

原植物:厚藤Ipomoea pescaprae(L.)Sweet(Ipomoea biloba Forsk.;Convolvulus pes-caprae L.),又名二叶红薯、红花马鞍藤、马蹄草(《我国高等植物图鉴》),沙灯心(广东),沙藤(浙江)。

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平卧,有时缠绕。叶柄长2~10cm;叶片肉质,干后厚纸质,卵形、椭圆形、肾形或长圆形,长3.5~9cm,宽3~10cm,顶端微缺或2裂,裂片圆,裂缺浅或深,有时有小凸尖,基部阔楔形、截平至浅心形,在背面近基部中脉两侧各有1枚腺体,侧脉8~10对。多岐聚伞花序,腋生,有时仅1朵花发育;花序梗粗壮,长4~14cm,花梗2~2.5cm;苞片小,阔三角形,早落;萼片厚纸质,卵形,顶端圆形,具小凸尖,外萼片长7~8mm,内萼片长9~11mm;花冠紫色或深红色,漏斗状,长4~5cm;雄蕊和花柱内藏。蒴果球形,高1.1~1.7cm,2室,果皮革质,4瓣裂。种子三棱状圆形,长7~8mm,密被褐色茸毛。花果期几全年,尤以夏秋最盛。(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32页.图5018)

生境与分布:多生长在沙滩及路边向阳处,海滨常见。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及其邻近岛屿、广西。

化学性质

叶含粘液质、挥发油、树脂、甾醇、苦味物质、红 素、脂肪、三十五烷、三十烷、二十二酸(Behenic acid)、三十烷酸、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丁酸。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71。

药理

干燥叶中含一种挥发油类,对海蜇刺伤所引起的风疹、瘙痒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离体豚鼠廻肠标本上,此挥发性部分(6×10-5mol/L)有拮抗组胺(2×10-8mol/L)的作用,与苯海拉明,Antistine相似。ig7.5g/kg对小鼠无毒性反应。外用其叶、有止痛、防止褥疮之效。

参考文献

Nature 1970;225(5234):758。

药性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肝、脾二经。 ①《泉州本草》:“入肝、脾二经。” ②《中药大辞典》:“入肝、脾二经。”

功效:祛风,除湿,消痈,散结。

主治:感冒,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痈疽,肿毒,疔疮,痔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服。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福建民间草药》:“治关节炎:二叶红薯(即马鞍藤)45g,酌加酒水各半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疮疖:鲜马鞍藤适量,捣烂敷患处。”

食疗:《泉州本草》:“治痔疮漏血:二叶红薯30g,猪大肠500g,炖服。”

参考文章马鞍藤的介绍观赏园艺马鞍藤的形态特征观赏园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峯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马鞍藤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峯;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475.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