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野菱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刺菱(《纲目拾遗》)。
基源:为菱科菱属植物野菱的果肉及茎、叶、果皮等。
原植物:野棱Trapa incisa Sieb,et Zucc.
历史:李时珍于《纲目》菱条内载:“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确实刺人。”又《纲目拾遗》载:“刺菱,乃小菱也,生杭州西湖里,……以其四角尖如针芒刺手,故名。”所述应为本种。
形态:一年生水生草本。叶二型,水下叶羽状细裂,漂浮水面的叶生于茎顶,近顶部膨大成海绵状气囊。花单生,有短柄;萼管短,和子房的基部合生,裂片4;花瓣4,白色,生于花盘的外缘;雄蕊4;子房半下位。果实为角质坚果,连角长约2.5cm左右,有4角,上方二角斜向上开展,下方二角向下伸长,角尖成长刺。花期7~8月,果期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542页)
生境与分布:生于水塘或田沟内,分布于我国大部省区。
化学性质含脯氨酸[1],多种鞣质[2],元素Na、K、Mg、N、P、Cu、Fe、Zn、Mn[3]和Cr[4]等。
参考文献[1] CA 1983;99∶19679u。[2] CA 1983;99∶76851t。[3] CA 1980;93∶235399w。[4] CA 1977;87∶130507c。
药性性味:《新华本草纲要》:“菱茎:甘、涩,平。果仁:甘,凉。”
功效:消炎解毒,清暑解热,除烦止渴,止泻痢,止便血。
主治:菱茎:胃溃疡及多发性疣赘。菱叶:少儿走马疳,小儿头疮,并能增强儿童视力。果仁:烧烫伤,牙痛,疖肿,腹水,肝癌。菱皮:泄泻,脱肛,痔疮,疔肿,黄水疮,天泡疮,胃溃疡, 癌,食道癌。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江西草药手册》:“治小儿头疮毒,解酒毒:野菱全草适量,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中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野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中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