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青黛


药材名称:青黛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

异名:靛花、蓝靛、青蛤粉(《纲目》),青缸花(《外科正宗》),蓝露、淀花(《手板发蒙》),靛沫花(《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靛、靛沫(《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爵床科板蓝属植物板蓝;豆科槐属植物槐蓝和野青树;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欧洲松蓝和菘蓝;蓼科蓼属植物蓼蓝的叶加工而得的色素。

原植物:作青黛药用来源于3科3种植物:板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Strobilanthes cusia(Nees)O.Kuntze,又名马蓝、南板蓝根、大青叶、蓝靛(《我国高等植物图鉴》)。菘蓝Isaus indigotica Fortune,又名靛青(《我国高等植物科属辞典》),大青(《我国高等植物图鉴》)。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历史:青黛载于《开宝本草》马志谓:“青黛从波斯国来,今以太原并庐陵南康等处,染淀瓮上沫紫碧色者用之,与青黛同功。”《纲目)称靛花,又载蓝靛,李时珍谓:“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擦起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

形态:板蓝:草本,茎基部稍木质化,多分枝,高达1m。叶卵形至椭圆状矩圆形,长7~20cm,边缘具浅锯齿,稀近全缘。花序穗状,通常具2~3节,每节具2朵对生的花,有时退化仅存1节,稀穗状花序再集成圆锥状;苞片叶状;长达2.5cm,早落;花萼裂片5,条形,长1.7~2cm,其中一片通常较长而为匙形;花冠淡紫色,长4.5~5cm,花冠筒近中部弯曲而下部变细,里面有2行短柔毛,裂片5,几相等,长6~7mm,顶端微凹;雄蕊2强,花丝基部有膜相连。蒴果长约2.2cm,种子4颗,有微毛。(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60页.图5733)

生境与分布:生于林下或溪旁阴湿地。分布于台湾、福建、湖南、华南和西南;野生或栽培。

菘蓝 二年生草本,高40~90cm,无毛,无粉霜,主根直径5~8mm,灰黄颜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稍带粉霜。基生叶矩圆状椭圆形,有柄;茎生叶矩圆形至矩圆披针形,长5~7cm,宽1~2cm,先端钝,基部箭形,半抱茎,全缘或有不明显锯齿。花序复总状;花黄颜色,直径3~4mm。短角果矩圆形,扁平,边缘有翅,长约1.3cm,宽约4mm,紫色,无毛,有短尖,基部渐狭;种子1个,椭圆形,长3mm,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33卷.图版12∶1-3)原产我国,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蓼蓝 一年生草本,高50~80cm。茎直立,有分枝。叶有短柄;叶片卵形或宽椭圆形,长3~8cm,宽2~5cm,顶端圆钝,基部楔形、全缘,沿叶脉有短毛,灰绿色,干后变暗蓝色;托叶鞘膜质,圆筒状,有长睫毛。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苞片膜质,有睫毛;花淡红色,密集;花被5深裂,裂片卵形;雄蕊6~8,短于花被;子房卵状椭圆形,花柱3。瘦果卵形,有3棱,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58页.图1115) 为野生状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朝鲜和日本也有。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茎叶。药材主产于福建、河北、云南、江苏、安徽。

鉴别

性状:本品为灰蓝色或深蓝色的粉末,体轻,易飞扬,或呈不规则多孔性的团块,用手搓捻即成细粉。微具草腥气,味微酸。以体轻、色蓝、能浮于水面、火烧时发生紫红色的烟雾时间较长者为佳。如质重坚实,呈团块状,有白色小点,置水中有颗粒状下沉者次之。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0.1g,加氯仿5ml溶解,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蓝和靛玉红对照品,加氯仿溶解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m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氯仿-乙醇(9∶1)为展开剂,展距10cm,取出,晾干,对照品靛蓝呈蓝色斑点,靛玉红呈红色斑点,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同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608页.图524-1) ②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氯仿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板上,以靛蓝、靛玉红为对照,以氯仿-石油醚(60~90℃)-甲醇(7∶2∶1)或苯-氯仿-丙酮(5∶4∶1)为展开剂,展开后,置自然光下检视,靛蓝呈蓝色斑点,靛玉红呈红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627页.图542-2)

加工炮制:将采收茎叶置缸内,用清水浸2~3天,至叶烂脱枝时,捞去枝条,每10kg叶加入石灰1kg,充分搅伴。至浸液成紫红色时,捞取液面泡沫,晒干,即为青黛,质量较好。当泡沫减少时,可沉淀2~3小时,除去上面的澄清液,将沉淀物筛去碎渣,再行搅拌,又可产生泡沫,将泡沫捞出晒干,仍为青黛,但质量较次。 水飞青黛:取净青黛置研钵内,加适量清水,混和研细,再加入清水,缓缓搅动,使细粉悬浮,倒入另一器皿中,待沉淀后,倒去清水,将沉淀的粉末,晒干,研细。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其主要成分为靛蓝(Indigo,Indigotin)(1),并含大量钙盐,可因原料、产地及制备方法不同产品中含靛蓝量差异很大。据分析江西的一些产品含靛蓝量为1.68%~4.16%,个别“靛花”(即上浮的产品)的含量为6.36%;又有分析一般商品含靛蓝量为0.36%~4.13%,个别“靛花”的含量为8.27%。尚含靛玉红:在新鲜马蓝为0.143%,在干马蓝中为0.542%;在新鲜菘蓝中为0.16%,在干菘蓝中为0.316%[1]。有学者从“青黛”中分离鉴定有靛蓝、靛玉红(Indirubin)(2)、色胺酮(吲哚并[2,1b]喹唑啉-6,12-二酮,Tryptanthrin)、青黛酮[6-吲羟-吲哚并[2,1b]喹唑啉酮-12,6-Indoxyl-indolo[2,b]-quinazolone-12,dainone][2];又有自靛青制备的青黛中除靛蓝、靛玉红、青黛酮、色胺酮外,尚有吲哚醌(Isatin)及正二十九烷[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66。[2] 药学学报 1985;20(1):45。[3] 植物学报 1987;29(1):67。

药理

①抗肿瘤作用 青黛成分靛玉红200mg/kg ip、sc,连续7d,对大鼠W256实体瘤有抑制作用,100mg/kg ip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1]。靛玉红50mg/kg ig,连续10d,对小鼠Lewis肺癌有抑制作用[2]。靛玉红的衍生物N,N’-二甲基靛玉红、N-甲基靛玉红甲肟、N-甲基靛玉红肟甲醚、N-乙酰基靛玉红对W256均有抑制作用,其化疗指数(LD50/ID50)分别为5.6、11、>4、2.5,均大于靛玉红(化疗指数为2.23)[3]。靛玉红200mg/kg ip给药连续3~5d,对3H-脱氧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大鼠W256瘤组织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抑制率为46%,但不抑制3H-尿嘧啶核苷(3H-uR)掺入瘤组织的核糖核酸(RNA)和14C-苯丙氨酸掺入瘤组织的蛋白质[4]。靛玉红体外试验在低于3×10-5mol/L浓度对大鼠W256、小鼠艾氏腹水癌(EAC)及小鼠肝癌(HePA)和大鼠再生肝细胞3H-TdR的掺入,其中对3种癌细胞的掺入抑制率均为约20%,对再生肝细胞掺入抑制率为9.2%,对3H-uR及3H-亮氨酸的掺入没有明显抑制,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L1210)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均无影响[5]。靛玉红4μg/ml浓度对TdR掺入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细胞有抑制作用,对慢粒、急粒幼稚白细胞具有相同作用方式,对急粒TdR的参入抑制率更大,说明靛玉红对DNA合成更活跃的增殖细胞具有更大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TdR掺入幼稚淋巴细胞无抑制作用[6]。 ②抗菌作用 青黛(Isatis indigolica)乙醇浸液0.5g/ml浓度体外试验对炭疽杆菌、肺炎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金黄颜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7]。青黛成份色胺酮(Tryptanthrin)对羊毛状小孢子菌、断发癣菌、红色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其小抑菌浓度为5μg/ml[8]。 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靛玉红200mg/kgsc,连续6d,能增强荷瘤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作用[1]。靛玉红100,200mg/kg ig,连续43~60d,对豚鼠OT皮试、PHA引起淋巴细胞转化、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均无明显影响[9]。 ④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 用氚标记靛玉红ig和iv,结果表明对小鼠ig给药可以吸收,但吸收慢,吸收差,无论ig或iv给药,体内分布均较广,消除均缓慢,分布以消化系统组织胃肠、肝胆为高,主要在肝代谢,经粪便排出体外[10,11]。 ⑤临床药理 1)靛玉红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白细胞急骤减少,电镜观察有大量变性坏死细胞,而且都属幼稚粒细胞,变性坏死细胞都是以肿胀、溶解性坏死的方式进行的,细胞核、细胞质都有明显破坏[12]。2)靛玉红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骨髓细胞染色体Ph’阳性率和畸变率分析,7例患者治疗前骨髓细胞Ph’阳性率平均为64%,治疗后Ph’阳性率为22%;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SCE),4例患者治疗前SCE率平均值为3.4,治疗后为1.7[9]。3)靛玉红治疗银屑病,使病人局部皮损处表皮基本恢复,而真皮血管改变不明显,表明其选择性地对银屑病增生的表皮细胞有抑制作用[13]。

毒性:靛玉红ip对小鼠的LD50为1310±140mg/kg[3],靛玉红20,100,200mg/kg ig,连续6mo,小剂量对犬未出现毒性反应,中剂量用药10~30d间出现轻微腹泻,用药5mo,3犬有1犬血清转氨酶(SGPT)轻微升高,有灶性肝细胞坏死,大剂量组用药40~60d间出现严重腹泻、便血、SGPT升高,3mo时有1犬死亡[14]。靛玉红200mg/kg ig,连续1mo,可使大鼠肝细胞肿胀变性,核及核仁均肥大;ig连续6mo,肝细胞出现肿胀,溶解性坏死及萎缩变性[15]。靛玉红200mg/kg给小鼠ig5,14d,60,160mg/kg给大鼠ig 3mo,50mg/kg给豚鼠ig 42d对正常造血细胞生成均无明显影响[16]。但慢粒患者长期应用靛玉红治疗(66d),对骨髓粒系统和红系统细胞DNA均有抑制作用,但较马利兰为轻[17]。靛玉红临床应用25~50mg1天3次,可出现副作用,主为肠胃道反应,口干、胃部胀满、恶心、腹泻等[1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通讯 1979;10(11):531。[2] 药学学报 1981;16(2):146。[3] 中草药 1982;13(1):24。[4] 中草药 1981;12(9):406。[5] 我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0;2(2):83。[6] 中华医学杂志 1980;60(8):451。[7] 植物学报 1954;3(2):121。[8] 中草药 1983;14(10):440。[9] 中华内科杂志 1979;18(2):83。[10] 中草药通讯 1979;10(12):563。[11] 中草药 1981;12(7):311。[12] 中华医学杂志 1979;59(3):129。[13] 中华医学杂志 1987;67(1):7。[14] 中草药 1981;10(2):75。[15] 中药通报 1988;13(5):306。[16] 我国药理学报 1981;2(4):241。[17] 中华肿瘤杂志 1987;9(6):418。

药性

性味:咸,寒。 ①《药性论》:“甘,平。” ②《开宝本草》:“咸,寒。” ③《医林纂要》:“辛、咸。” ④《本草再新》:“苦,寒。”

归经:入肝、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②《本草求真》:“专入肝。” ③《本草便读》:“入肝,又能入肺,胃。”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温病热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儿惊癎,疮肿,丹毒,蛇虫咬伤。 ①《药性论》:“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 ②《本草拾遗》:“解毒。小儿丹热,和水服之。” ③《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癎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④《本草蒙筌》:“泻肝,止暴注,消膈上痰水,驱时疫头痛,敛伤寒赤斑,水调服之。” ⑤《纲目》:“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 ⑥《本草述》:“治中风,头风,胁痛,瘛疭,颤振,眩晕,咳嗽,久嗽,呕吐,舌衄,咳嗽血,癫疝。” ⑦《本经逢原》:“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 ⑧《要药分剂》:“除热解毒,兼能凉血。” ⑨《岭南采药录》:“可涂疮及痄腮。又治眼热有膜及吐血。内服之。”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热病发斑,小儿发热惊癎,咯血,吐血;外用治丹毒,黄水疮,湿疹,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4g;或入丸、散。外用:干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本草从新》:“中寒者勿使。”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蛤粉,治痰热咳嗽,面肿不寐,小儿百日咳,瘿瘤痰核。 ②配犀角、生地,治温热病热炽营血,身热发斑,口渴烦躁等。 ③配杏仁,治肺热咳血。 ④配黄芩,治热病发斑,吐血,衄血及痰热咳嗽,口舌生疮等症。 ⑤配黄柏、冰片,治咽喉肿痛,单双乳蛾。 ⑥配大黄,治热毒壅盛之痈肿,丹毒,带状疱疹,天疱疮。 ⑦配钩藤、牛黄,治肝经热极生风而见惊癎、瘛疭、眩晕、目赤肿痛。 ⑧配干蝎、天竺黄、牛黄,治小儿热过惊疳。 ⑨配鹤虱、苦楝根、槟榔,治小儿寸白虫、连年不除.面无颜色,体瘦少力。 ⑩配寒水石,治一切热毒,脓窝疮。 ⑾配煅石膏、黄柏、滑石,治各种湿疹。 ⑿配牵牛子,治下痢势恶,频急腹痛久不愈,诸药不止。 ⒀配瓜蒌仁、香附,治妇人形瘦,有时夜热咳嗽,月经不调。 ⒁配硼砂、薄荷,治中风不语。 ⒂配芒硝、蒲黄,治心肺积热,上攻咽喉,肿痛闭塞,水浆不下;或喉痹,重舌,木舌肿胀。 ⒃配石膏、生地,治妊娠伤寒,热郁阳明,热极而发紫黑斑,脉洪数。

方选和验方: ①青黛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慢惊风,体热多涎,搐热发歇:青黛、牛黄、蜗牛、胡黄连、白附子、白僵蚕各0.3g,乌蛇30g,朱砂15g,干蝎2~7枚,狗胆汁2枚,蟾酥(如柳叶大),麝香(缺剂量)。研末,以狗胆汁和糯米饭为丸,如黄米粒大,1~2岁儿每服3丸,3~4岁儿每服5丸,薄荷汤下。 ②青黛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蛔疳:青黛、胡黄连、鹤虱、芦荟、朱砂各0.3g。研末,以猪胆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3丸,开水化下。 ③青黛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惊热,喘粗腹胀.有食壅滞不消:青黛、木香、麝香、续随子各0.3g,虾蟆1个,槟榔1颗。研末,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1丸,开水冲服。 ④青黛丸(《颅囟经》)治小儿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痒:青黛、细辛各3g,芦荟、黄连、瓜蒂、地龙各1.5g,朱砂0.4g,麝香少许。为细末,吹鼻中。 ⑤圣饼子(《中藏经》)治咯血:青黛3g,杏仁40粒(去皮、尖,以黄明蜡煎黄颜色,取出研细)。上2件再同研匀,却以所煎蜡少许,熔开和之,捏作钱大饼子。每服,用干柿1个,中破开,入药1饼,合定,以湿纸裹,慢火煨熟,取出,以糯米粥嚼下。 ⑥《太平圣惠方》:“治口舌生疮:青黛3g,细辛0.3g,黄柏0.3g(锉),地骨皮0.3g,密陀僧0.3g。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取少许,贴于疮上,有涎即吐之。” ⑦青黛蛤粉丸(《医学从众录》)治咳嗽吐痰,面鼻发红:青黛(水飞研细,晒干再研用)12g,蛤粉9g。2味炼蜜为丸,如指头大。临卧噙3丸。 ⑧青黛散(《杂病源流犀烛》)治重舌,及口舌生疮粟,兼治咽疮肿:黄连、黄柏各9g,牙硝、青黛、朱砂各1.8g,雄黄、牛黄、硼砂各0.9g,冰片0.3g。为末,先以薄荷末抹口中,再以药掺。 ⑨青莲膏(《医宗金鉴》)治走马牙疳:青黛6g,乳香、轻粉各3g,麝香1.5g,砒石0.3g。为细末,用香油调成膏药,薄摊纸上,每于卧时用泔水漱净口拭干,随疳证大小,剪膏药贴患处,至晓揭去,再以泔水将口漱净,至晚再贴。 ⑩青黛石膏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治妊娠伤寒,热郁阳明,热极而发紫黑斑,脉洪数者,若不急治,胎殒在即:真青黛45g,鲜生地60g(捣汁),生石膏24g,升麻1.8g,黄芩6g,焦栀子9g,葱头3枚。水煎服。 ⑾青金散(《普济方》)治一切热毒,脓窝疮:青黛30g,寒水石30g(煅过,酥为度)。上为细末,用香油调搽。 ⑿青金散(《田氏保婴集》)治小儿湿癣浸淫疮:白胶香60g(研),蛤粉15g,青黛7.5g。上研匀为细末,干掺疮上。 ⒀青蛤丸(《卫生鸿宝》)治肝火犯肺,头晕耳鸣,咳痰带血,咽喉不利,胸胁作痛:青黛、煅蛤粉各9g。为细末,炼蜜为丸,指头大。每服3丸。睡前噙化。 ⒁玄青丸(《卫生宝鉴》)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止:牵牛(头末)60g,青黛30g,大黄、黄连、黄柏、大戟、甘遂、芜花各15g,轻粉6g。研末,水泛丸,如小豆大。初服10丸,再服加10丸,1日3次,以快利为度。后常服15丸。 ⒂消斑青黛饮(《伤寒六书》)治温病或伤寒化热,邪入营分,身热不退,皮肤斑疹,色红而深,口渴烦躁,舌质红,苔干少液:青黛、黄连、犀角、石膏、知母、玄参、栀子、生地黄、柴胡、人参、甘草、加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入醋1汤匙调服。 ⒃海青丸(《医学入门》)治痰积泄泻:海蛤粉30g,青黛9g,黄芩6g,神曲30g(留半煮糊)。为细末,神曲煮糊为丸。每服20~30丸。 ⒄清心散(《证治准绳》)治中风不语:青黛、硼砂、薄荷各6g,牛黄、冰片各0.9g。为细末,先以蜜水洗舌后,以姜汁擦舌,再净药末用蜜调稀搽舌本上。 ⒅柏黛散(《洞天奥旨》)治日晒疮及火癍疮:黄柏、青黛各6g。为细末,麻油调搽患处。 ⒆青黛散(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学讲义》)治一般皮肤病,焮肿痒痛出水:青黛、黄柏各60g,石膏、滑石各120g。为细末,撒患处;或麻油调敷。 ⒇福靛散(《惠直堂经验方》)治大头瘟,颈肿腮大.形如蝦蟆:靛青花9g,鸡子清1个,烧酒150ml。共打匀,吃下即愈。 (21)青紫汤(中医杂志 1990;(5))治疗过敏性紫癜:青黛3g,紫草9g,乳香6g,白及9g。上药加水300~500ml,煎至150~200ml,分2~3次口服.每日1剂。 (22)消炎散(新中医 1989;(6))治慢性宫颈炎:青黛、蛇床子、血竭各15g,孩儿茶、黄柏各20g,硇砂1g,雄黄2g,冰片3g。研末,每次1g,散布于宫颈及后穹窿,然后用带线棉球压迫,第2天取出。 (23)青黄散(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1;(1))治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青黛、雄黄,两者比例9∶1,研末后混匀,装胶囊;或以熟地为辅形剂做成片剂,每片0.3g,诱导缓解剂量,每日6~14g,多为每日10g,分3次饭后服;维持缓解剂量,每日3~6g,分2~3次服。 (24)《实用中医内科手册》:“治原发性肝癌:青黛12g,人工牛黄12g,紫金锭6g,野菊花60g。水煎服。” (25)中华消化杂志 1983;(11):“治细菌性肝脓肿:青黛、乳香、没药、菖蒲、王不留行。共研末,以蛋清调匀后局部外敷。” (26)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5):“治口腔溃疡:青黛60g,冰片12g,薄荷冰24g。研末,以消毒棉签蘸药末少许,涂于溃疡部位,以能覆盖溃疡面为宜,每日涂药4~5次。” (27)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0;(3):“治带状疱疹:青黛30g,鲜马齿苋60g(捣为泥),合青黛调匀,涂于患处,可取高效。如找不到马齿苋,可用冰片或雄黄代替,鸡蛋清调匀涂于患处,亦可收效。” (28)上海赤脚医生杂志 1977;(4):“治头癣:青黛粉3g,猪脚壳粉30g,明矾3g,拌合,用麻油或菜油调成糊状,外敷,每日1次。”

单方应用:①《类证活人书》:“治伤寒赤斑:青黛6g,水研服。” ②《小儿卫生总微方论》:“治疮疹热盛,心神烦躁:以青黛细研,每1.5g,温磨刀水调下,日三。” ③《生生编》:“治小儿惊癎: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 ④《医学正传》:“治胃脘痛,痛久成郁,郁则成热:青黛,以姜汁入汤调服。” ⑤《验方选集》:“治天疱疮:青黛适量,鲜丝瓜叶捣汁调敷患处。加少许菜油调和亦可。” ⑥《谈野翁试验方》:“治耳疳出汁:青黛、黄柏末。干搽。” ⑦《明目经验方》:“治烂弦风眼:青黛,黄连。泡汤日洗。” ⑧《古今录验方》:“治诸毒虫伤:青黛、雄黄等份。研末,新汲水服2g。” ⑨《溪单方选》:“治喉风失音:靛花、苏薄荷叶等份,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每用1丸,临睡噙化。” ⑩《圣济总录》:“治伤寒热病,初出碗豆疮三五个:青黛2g。上1味,研细,每用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⑾《仙拈集》:“治疟如神:青黛(澄去灰土)、雄黄(水飞)各等份,为末,每岁0.3g空心及夜,淡醋汤下,块消,其病即止,屡验。” ⑿《简便单方》:“治瘰疬未穿:靛花、马齿苋同捣,日日涂敷。” ⒀《端效方》:“治吐血不止:青黛6g,新汲水调下。” ⒁《小儿卫生总微方论》:“治诸疳泻痢,毛焦羸瘦:青黛研为细散,水调服之,量大小与。”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青黛,解毒除热,固其所长,古方多有用之于诸血证者,使非血分实热,而病生于阴虚内热,阳无所附,火气因虚上炎.发为吐衄咯唾等证,用之非宜。血得寒则凝,凝则寒热交作,胸膈或痛,愈增其病矣。” ②张璐《本经逢原》:“青黛,泻肝胆,散郁火,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千金》蓝青丸用之,天行寒热头痛,水研服之。与蓝同类,而止血拨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又治噎膈之痰,取其化虫之力也。和溺白垽、冰片,吹口疳最效。” ③黄宫绣《本草求真》:“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火郁。故凡小儿风热惊癎,疳毒,丹热痈疮,蛇犬等毒,金疮血出,噎膈蛊食,并天行头痛,瘟疫热毒,发斑,吐血、咯血、痢血等症,或应作丸为衣;或用为末干掺;或用水调敷;或入汤同服;或作饼子投治,皆取苦寒之性,以散风郁燥结之义。” ④倪朱谟《本草汇言》:“青黛,清脏腑郁火,化膈间热痰,为大人之圣剂。定惊癎,杀虫气,消癖积,乃童稚之灵丹。其味咸寒,禀水土之气以成。主一切热毒疮肿并蛇虺虫螫、毒物及鼠犬所伤,敷贴立奏效也。既禀水土阴寒之气以成,解毒除热固其所长,古方多有用之。” ⑤周志林《本草用法研究》:“青黛,为蓝澱之英华,禀水土阴寒之气,色青入肝,而轻浮成寒之性、功用概可相见,故清火解毒,杀虫治疮,即可为青黛赞之,青黛本专入肝,治血分郁火,以其轻浮上达,故又能入肺胃,降瘀热,治瘟疫癍疹,咽喉口舌等疾,如阴虚之火及大便不实,脾胃不足者勿用。”

参考文章青黛散加减治疗羊传染性口膜炎羊带“青黛”的诗句文学带“青黛”的诗句大全(17句)文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增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青黛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增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449.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